迟子建成为北师大驻校作家 莫言苏童到场迎接
2015-11-03 11:43:53 | 原作者:编辑 | 来自:编辑 | 点击量:
摘要:10月21日,“极地的出发与远行——北京师范大学驻校作家迟子建入校仪式暨创作30周年研讨会”在京举行。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阎晶明、北师大副校长陈光巨、中国出版集团副总裁潘凯雄以及莫
10月21日,“极地的出发与远行——北京师范大学驻校作家迟子建入校仪式暨创作30周年研讨会”在京举行。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阎晶明、北师大副校长陈光巨、中国出版集团副总裁潘凯雄以及莫言、苏童、西川、欧阳江河、何向阳、徐坤、陈晓明、贺绍俊、陈福民、李洱等数十位作家、批评家参加讨论。
阎晶明说,在新的文学发展形势下,作家驻校不是简单的荣誉问题,而是必要性和迫切性的问题。作家驻校不仅有助于校园文学氛围的提升,也有利于作家安定写作,充实自己,和各领域专家学者交流,从而提升自己的创作。迟子建30年来一直非常纯粹地专注于小说创作,其作品除了包含女性写作、诗性写作风格,还有着极强的边地特色,《额尔古纳河右岸》是汉族作家写少数民族题材的重要文本,她的小说始终有一种温馨、浪漫的诗性内涵。
上世纪80年代末,迟子建、莫言、严歌苓等曾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和鲁迅文学院合办的“文艺学·文学创作”研究生班。近30年后的今天,迟子建重回北师大,受到了母校师生真诚而热烈的欢迎。迟子建笑言,写作30年,这是第一次参加自己的作品研讨会,“写了30年,有各种甘苦,我的写作和生命同行”。莫言、苏童、徐坤等与大家分享了许多有趣的往事。苏童说,迟子建的写作正如她本人一样“容颜未改”,30年来,她心中始终有一条写作的“红线”,始终用心守住自己的写作品质和文字的气质,坚持用美好和温情来看待人、看待世界。陈晓明、贺绍俊等用“童话”来形容迟子建的写作,认为她的作品是凭着感性去触碰世界和人的奥秘,发现了生活中很难被发现的美好和温情,从而获得了永恒的价值。陈福民认为,迟子建小说所依托的大兴安岭以及中国北方的风景,跟她的创作之间不是简单的风格影响的问题,更是一种哲学、生命意义上的关联。在这样的背景下,迟子建小说中的人物也就抵达了更为原初的生命的平等。欧阳江河、李洱等认为,现代主义运动之后,现代文学几乎成为恶趣味或者情绪不良反应的呈现,迟子建的写作是“对冒犯的冒犯”,美成为她的一种视野、也成为她的一种方法。美作为迟子建写作非常重要的一个原点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与另外一些东西相互伴随、并行的,这种伴随、投射、并行物在她的小说中可能随时发生变化。
此外,专家还从地域性特征、美学风格、价值取向等方面分析了迟子建的小说。大家认为,迟子建的小说从极地出发,揭示的却不仅是这里人的生活和困境,而是将目光投向了超越意义、普遍意义上的人类。与此同时,迟子建近年来的写作,从《世界上所有的夜晚》《额尔古纳河右岸》到《晚安玫瑰》《群山之巅》,视野越来越开阔,对人性、对美的思考越来越深入、复杂。正如梁鸿在发言中所说,迟子建写的不是感伤,而是以一种正剧的方式书写了宏大的悲剧,因此具有一种优美的崇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