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心连心艺术团
做党和群众的连心桥
——记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心连心艺术团
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心连心艺术团在基层演出现场
从2010年至今,1200多场演出,覆盖303个乡村、社区,近400万人次观看……已过花甲之年的卫能翔带领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心连心艺术团,通过寓教于乐的文艺节目表演,在传递党的方针政策的同时,以文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搭起了一座党和群众的连心桥。
扎根基层
“这样的节目看起来有劲,回味之余很受教育。”近日,在眉山市东坡区多悦镇东风村,村民张怀林一家在观看了东坡区心连心艺术团表演的法制小品《调解》后,说出了心中的感受。在东坡区,心连心艺术团深受当地群众喜爱的很大原因是该艺术团的表演源于生活、贴近群众,节目创作紧扣时代脉搏,并与当下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紧密结合。
据眉山市东坡区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回忆,在2011年,眉山市大石桥街道办鱼山社区是拆迁的重点,但社区群众对政府的拆迁通知有误会。为缓解矛盾,眉山市东坡区心连心艺术团带着创排的小品《大家小家》前往拆迁工地,通过演出告诉观众,拆迁是为了城市发展、有了大家才有小家的道理。通过戏中矛盾的圆满解决,戏外观众也理解到政府的良苦用心,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拆迁工作的顺利完成。
在眉山市太和镇永丰村,每年夏收时村干部都谈火色变。在环保日益受到重视的背景下,基层对秸秆禁烧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但仍有“年年禁烧年年烧”的情况出现。对此,眉山市东坡区心连心艺术团创排小品《今夜月光分外明》,以诙谐中带有思考的表达方式,让群众认识到秸秆禁烧的重要性,自觉参与到保护环境的活动中。
“我们基于方针政策做贴近群众的节目,为党委、政府分忧解难,群众又支持,何乐而不为?”眉山市东坡区心连心艺术团团长卫能翔表示,为满足新常态下的基层文化宣传需求,东坡区心连心艺术团提出了“1+3”演出模式,即举办一台文艺演出,融入法制宣传、好人好事、科技知识。在演出中,穿插法律知识有奖问答,让群众参与互动,真正做到演给群众看、引导群众变,政府的心声通过节目传递给群众。
艰难复兴
东坡区心连心艺术团前身为东坡区川剧团。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川剧团演出次数骤减,效益急转直下,濒临解散。为赢回观众和市场,1998年至2007年,时任东坡区川剧团团长卫能翔带领创作团队,在经费极度紧张的情况下,步行、赶公交到基层,在传统戏剧表演中结合时代发展创演了一大批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小品、小戏节目,为后来剧团的复兴打下了坚实基础。
2008年5月12日,东坡区遭受地震重创,建成50余年的川剧团剧场几乎坍塌。卫能翔和剧团成员一头扎进抗震救灾一线,一边和群众抗灾自救,一边收集鲜活的素材。当时的东坡区复兴乡山祠村全村590户都不同程度受灾,村支书王长安接到上级下发的救灾款后,非但没有发出去,反而收到了全村村民3772元捐款……卫能翔带领创作团队根据这一感人事迹,融入传统戏剧表现形式,创作了戏剧小品《东坡儿女情》,并在灾后重建期间进行巡演。当地干部群众一致认为:“川剧团的节目能够鼓舞大家抗灾自救,和帐篷、矿泉水一样重要!”
抗震救灾主题作品的成功,让卫能翔坚定了艺术之路的奋斗方向。2009年12月,在地方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以东坡区川剧团为班底,吸收全区各地优秀群众文艺工作者,眉山市东坡区心连心艺术团应运而生。政府以购买服务的形式,每年固定投入150万元,支持艺术团创作群众喜闻乐见又有教育意义的文艺作品赴基层演出。从此,开启了东坡区心连心艺术团的基层文艺“长征”路。
搭建桥梁
东坡区心连心艺术团的演出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成立初期,也有不少群众对演出持怀疑态度。家住眉山市清水镇南桥村的张安银对灌输式的枯燥节目颇为反感,但在看完东坡区心连心艺术团的整台节目后,他认为,节目中有很多教育儿女、邻里和睦的道理、案例,很有现实意义。
“群众从一开始质疑我们表演的目的,到后来积极参与我们的演出互动,不仅通过演出更好地理解了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还通过小品获得一些人生的感悟。”卫能翔说,如今,越来越多的村民不仅能更好地配合当地政府的工作,还摒弃了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和落后的思想观念。
“东坡区委、区政府成立心连心艺术团的初衷,就是想通过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宣传形式,把党的富民政策、社会理念宣传到全区,为全区发展凝聚力量、鼓舞干劲!”东坡区文广旅新局局长彭德贵表示,近年来,东坡区心连心艺术团的走基层工作真正实现了“群众满意、政府满意、剧团满意”。未来,政府对艺术团的扶持力度会不断递增,让其发展成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力量。
“到群众中去服务群众是文艺工作者的立身之本,看到群众的笑容,听到群众的掌声,让我们觉得这条群众文艺的路真是走对了。”卫能翔说。
(记者 付远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