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洛神水赋》看传统文化的“出圈”之道
这个端午节,很多网友集体、主动地复习了一遍曹植的《洛神赋》: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生僻疑难字也禁不住的热情源自河南电视台制作的一段《洛神水赋》水下舞蹈。视频里,一位身材纤细的女子云髻高绾,以暗绿裤裙打底,衬以水红、橘黄两色飘带,空翻、跳跃,翩翩起舞,上演了一段绝美的“水下飞天”。
视频播出之后的48小时内,据河南卫视官方统计,包括《洛神水赋》节目在内的“端午奇妙夜”上了整整19次热搜,微博相关话题阅读量超过30亿。
这已是河南卫视短短半年的第二个“王炸”,之前爆红的舞蹈节目《唐宫夜宴》,同样是用最前沿的制作方式和内容包装,重新演绎传统文化,进而取得高赞。在年轻人聚集的B站,有用户评论《唐宫夜宴》:“你看,根本就不用刻意煽情,精华的文化本身就会让人感动。”这句评论收获了上万点赞。
两个节目的相似性很明显,底子和形式上都是传统文化或曰“国风”。坐落中原腹地,作为二里头、殷墟等考古遗址所在地,河南历史文化的丰富性自不必说,能成为其代言人的何止洛神、唐宫乐团。
但传统元素如何运用得浑然天成,成为点睛之笔,这才考手艺。比如,洛神是司掌洛河的地方水神,但动作却借鉴了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动作,这一创新制造了惊喜。
导演陈佳曾向媒体表示,在屈原的《天问》等其他关于洛神的资料里,她的衣服比现在要华丽得多,很繁复,但在水下却会把人全都缠紧,也表现不出水下舞蹈那种肢体的优美感。他们想到还有一个比较流动的形象——“飞天”,便将“飞天”的服装和姿态跟洛神的形象相结合,创作了现在大家看到的演员服装,既不减洛神的“仙气”,又使舞蹈动作明快流畅。
观众盛赞的《唐宫夜宴》其实也有很多版本,主创曾表示,较之较早的那版“荷花奖”古典舞,元宵节亮相的那次改编把整段舞蹈分段切换,利用抠像、三维、AR等数字技术做了“二次创作”。演员在舞台录制了一遍,又在棚内录制了一天,通过技术手段合成,才将虚拟场景和现实舞台结合,制造出“博物馆奇妙夜”的梦境。
从这两个案例可以看到,传统文化要出圈,深耕是第一步,否则就没有细节、个性和感染人的人文精神。此外,还需要更广阔的视野,这视野是文化艺术积累,也是考古学、影视技术、传播媒介等跨行业的工作经验或团队,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助传统文化“出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