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岁马识途正着手研究甲骨文、金文
老骥伏枥,壮心不已!105岁马识途在家中书房。
马老向记者展示他记的笔记和制作的表格。
12月2日,为期4天的2019首届天府书展圆满落幕,截至当天12点,共接待读者110余万人次,其中主会场11.5万人次,分会场超过100万人次。在这个数据中,有无数真正的爱书人、读书人。记者就在书展上偶遇了著名作家马识途的女儿,她正从四川辞书出版社的书架上,取下一本《实用甲骨文字典》,她说,这是为她父亲买的。
11月中旬,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曾前往马老家中采访,当时马老研究的,正是甲骨文。记者在马老的书房看到,他的书桌上有手写的关于古文字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着一个字一个字的演变史等内容,他还做了一个关于汉字演变过程的表格。众所周知,马老作为作家,多是写小说、散文,如今为何突然研究起文字来了?且听马老自己的讲述。
老骥伏枥 壮心不已
1941年,地下工作暂时受挫,按照上级传达的“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精神,马识途以“马千禾”的名字,考入西南联大就读。在中文系学习的马识途,受到闻一多、朱自清等文学名家的教诲,接受了文学创作的科班训练。他师从中国古文字学家唐兰、陈梦家等大家,学习古文字学,研究起甲骨文、金文。
一提到古文字研究,马老犹如回到了青年时代。“闻一多教授想把汉字都列为一个表,显示从古至今如何一路演变过来的。他的计划,结构样子,我都见过,这是一个大工程。可惜还没来得及展开,他就遇害了。”马老还清晰记得唐兰教授上古文字的第一节课,是从一个非常常见的词语开始讲起的——“东西”。“唐兰教授讲课不用教材,而且他讲的东西,很多连字典、词典上都没有记载。他讲得非常有见识,有趣味。我做了很多笔记。”
令人遗憾的是,这些珍贵的笔记在马老从西南联大毕业调离昆明时,为了遵守地下党秘密工作的纪律,将它们全部销毁了。但是,唐兰老师在课堂上对古文字精彩的讲解内容,一直保存在马识途的记忆中,穿越70多年风雨,清清楚楚,念念不忘。“虽然我常年忙着各种行政工作,没有功夫专门琢磨古文字。但我一旦闲下来,就会想想当年从老师那里听到的课。”
研究文字 情结已久
几个月前,马老收到了中国作家协会给他颁发的“从事文学创作70年”荣誉证书。回首写作之路,马老笑着说,“最开始我想走工业强国之路,没走成,去做语言文字,也没完成。新中国成立以后,又从政了。从政期间,因为业余写一些文学作品,被时任中国作协党组书记的邵荃麟先生发现,他就强烈建议我多写,加入作家队伍。一开始我还有顾虑:光是处理政务,就非常繁忙。实在没时间写啊。但是邵荃麟跟我说,我有充足的值得写的文学素材可写,在从政的同时也写作,等于一个人做了两份工作。我听了也觉得很对,就答应了。从此我就正式走上了文学写作的道路。”
马老还强调:“虽然大家都称我为作家,其实我只是一个‘业余作家’。一直以来,我的主要工作并不是写作。哪怕在西南联大的时候,我学的语言文学专业也主要是搞文字研究的。新中国成立后,我曾在北京看望我在西南联大读书时的系主任。他当时在语言文学研究所当所长,看到我非常高兴,很热情地邀请我去跟他一起在北京从事文字研究工作。师生一起工作研究,是非常好的事情。可惜当我做这方面的调令申请的时候,四川这方面不放行,我就未能走成。”
打倒病魔 追忆往昔
2017年,时年103岁的马识途动手写《夜谭续记》,体检时查出患了肺癌,需入院治疗。令人欣喜的是,马老又奇迹地战胜了病魔。“打倒病魔以后,就想找点事情做。”马老开始写关于包括甲骨文、金文在内古文字的研究性文字。这次他将在西南联大课堂上听唐兰老师的所得,凭借记忆写出来,再加上自己的一些发挥,目前已经写了不少,“能记起来多少,就写多少吧。或许将来有机会出版一本关于追溯字源的书。毕竟关于语言文字,我曾经专门在西南联大学过四年。也想留下些东西。”
马老提到的唐兰教授(1901-1979),是浙江嘉兴人,得到过王国维等人的指导,在研究甲骨文和金文方面造诣甚深。1931年他首创用自然分类法整理古文字,打破《说文》归纳的五百四十部分类法,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和系统的古文字的研究方法,使古文字研究摆脱了猜谜射覆式的主观臆想,走上了科学轨道,考释出很多难识的古字,是当之无愧的文字学家、历史学家、青铜器专家。他所著的《中国文字学》一书,被学术界评为“是在掌握新资料和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崭新的、理论更严密的、方法更科学的文字学体系的一部代表作品”。
回忆往事,马老很感慨:“古文字研究是很有趣味、很冷僻的学问。当时做这个的人很少。全国最有名的大专家大教授在西南联大给我们上课。这些大教授也想找年轻人继承衣钵,但是愿意学的人,包括我在内的也就五六个同学。我的那几个同学后来大多成了从事文字方面研究的专家。”马老还特别提到,最近看到国家开始重视甲骨文研究,尤其是看到了“习近平主席致信祝贺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等相关新闻,“非常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