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岗:川西林盘的诗意生活
柳街镇村民家墙壁上的诗歌牌
农民诗社在开讨论会
柳街镇诗歌广场一景
本报记者 蒋蓝 文图
提要
都江堰柳街镇的柳风农民诗社,是成都最有名气的农民诗社,它是四川省、成都市第一家农民诗社,也是全国最早成立的农民诗社之一。在这里,开农用车的、卖花木的、经营农家乐的、摆地摊的、回乡的退休教师等等,都变成了诗人,争相用诗歌展示新时代新农村农民的多彩生活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嘉宾
邱岗,生于1955年4月,都江堰市柳街镇鹤鸣村人,现任柳风农民诗社社长兼党支部书记、版权工作站站长、柳风艺术团团长、都江堰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1991年发起成立的“三队”即文艺宣传队、红白喜事服务队、电影录像队,成为农村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亮点在四川省推广。2003年与程光林等人发起成立的柳风农民诗社,2005年发起成立的柳风艺术团,成为柳街镇两张文化名片。柳街镇获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诗歌之乡”,也是“中国田园诗歌小镇”“川西林盘文化之乡”“成都市首批特色非遗小镇”。“柳街薅秧歌”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手记
2018年5月8日
都江堰 柳街镇
柳街镇素有诗歌之乡、兰草之乡、川西水乡的美誉,位于都江堰之南,距市区25公里,是河西重镇;毗邻崇州市观胜镇、梓桐镇,都江堰市石羊镇、安龙镇,因其集镇遍种麻柳而得名。在宋代,此地称“麻柳铺”,可见麻柳的种植历史十分悠久。
麻柳学名枫杨树,成都乡野村民称“麻柳”,是一种在川西坝子到处都能生长的树,又称“元宝树”,冬天落叶,春天吐新叶,四五月份开花结果,一颗颗果实连成串向下垂吊,每颗果实中间椭圆,两翼微翘,仿佛元宝。
柳街镇40多平方公里,分布10个社区,麻柳、柳树、水杉、柳杉、柏树、慈竹等遮天蔽日,河道密布,将田园与栋栋别墅式的民居间隔开来,构成了川西平原特有的静美、清幽,凸显出天府大地上林盘文化的魅力。成都平原及丘陵地区农家院落与周边高大乔木、竹林、河流及外围耕地等自然环境有机融合,形成了“林盘”这种乡村居住环境形态。青城山下,林盘星罗棋布,一年四季,许多色彩变化。可以说,林盘是天府田园风貌的魂魄。而构成林盘重要元素的高大树林,还承担着成都平原生态环境的净化功能。
如此优美的环境,岂能无诗?
这一切被一个有心人看在眼里。他叫邱岗,嗓门粗豪,见多识广,为人义气。邱岗是当地人,当时任柳街镇镇办公室主任。他回忆:“创办柳风农民诗社的初衷,就是希望将农民内心的情感通过诗歌做一个表达,展示新农村天翻地覆的变化。”2003年,柳风农民诗社筹办成立,目前该社拥有社员110人。诗社开始至今有两条铁律:一是只吸收本乡本土的农民加盟,不招收外乡人;二是诗社编辑的诗歌墙报以及《柳风报》、出版的诗歌丛书、使用的诗歌站牌只能刊载本土农民之作,谢绝外地诗人作品。
作为农民诗人,乡土生活便是创作灵感的来源。写作诗歌不仅丰富了村民的生活,让越来越多的人树立了文化自信,也让天府文化以诗歌为载体,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得以发展和传承。
一晃15年,诗社已创作诗歌3万多首,在各级各类报刊发表作品2000多首,成功举办了三届中国田园诗歌节。如今,柳风农民诗社成了成都最有名气的农民诗社,它不仅是四川省、成都市第一家农民诗社,也是全国最早成立的农民诗社之一。诗人流沙河为它题词:“诗歌是我的故乡。”随着名头越来越响,柳风农民诗社的诗歌走出了天府地缘,也悄然融入本地的山水,造就了柳街的三美:乡村风景美、菜肴味道美、乡村诗词美。
邱岗说,“这里头有很多很多故事……”
对话
忙时各自勤耕种
闲来相聚共吟哦
记者(以下简称记):柳街有什么特别的文化底子呢?
邱岗(以下简称邱):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薅秧歌”传承人杨久长曾这样唱:“太阳出来哟一竹竿,主人家还没有动火烟。筲箕还挂在架架上啰哎,甑子还在发梦癫……”“薅秧歌”发源于300多年前的柳街,风靡川西坝子和岷江流域。这是一种原生态诗歌,深深影响着柳街镇的父老乡亲。薅秧歌传承于唐宋时期流行的《竹枝歌》,没有特定的歌词规定,根据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不同心情来表达。柳街镇的人从小就会薅秧歌,唱起歌来,干活路都要麻利些。也可以说,这些村民就是本地生活培养出来的诗人。
记:时任蜀州通判的南宋诗人陆游,曾留宿柳街镇区域内的布金寺,也写有作品。
邱:陆游写的是《夜宿布金寺》:“几点飞霜浸眉头,北望九州过蜀州。宝象花现风低处,老僧寂寥撞晚钟。”这里还有很多文史典故。民国时期四川最有影响的报纸《新新新闻》著名副刊编辑、笔名“小铁锤”的樊凤林是柳街镇五一村(原义虎村)人。晚清时期,本地水月村人王昌麟中举,他学富五车,诗文等身,名扬巴蜀。抗战时期,鹤鸣村鲜玉龙等文化志士发起抗日救国文学社团“轻风社”,唤醒和鼓舞民众反抗外敌……所以,2003年8月,我邀了程光林、周兴强、刘宗德等爱好诗词的本地人,大家一拍即合,发起成立柳风农民诗社。
我们租借了4间铺面,办了一个茶园图书室,成了柳风农民诗社的活动场所。一开始,我们就设立了农民赛诗台,每月出版一期诗歌墙报,用粉笔在黑板上书写自己的诗作,轰动了柳街镇。2004年诗社送文化进城,我们参加了都江堰市放水节的盛大演出。2006年我主编的《柳风诗报》应运而生,一份4开小报,至今已出版34期,每期印刷1200份,赠送村民。柳风诗社还出版了《柳街镇农民诗歌丛书》18本。诗社成员成立时二十几人,现在发展到110人,上至80多岁的老翁,下至20岁的年轻人,跨了三代。
记:你们诗社真是办得有声有色!
邱:诗社人员固然都是村民,但各自从事着不同的职业:开农用车的、卖花木的、经营农家乐的、摆地摊的、回乡的退休教师等等。农民平时并不轻松,写作也辛苦,但双重的辛苦在诗社中变得轻松。诗歌题材大都来源于乡村生产与生活,“忙时各自勤耕种,闲来相聚共吟哦。锄头种粮笔种诗,柳街农民更风流。”这首诗就是当今柳街镇农民诗歌文化和精神生活的真实写照。
锄头种粮笔种诗
朝暮咏哦歌国强
记:你们连续5年受邀参加杜甫草堂“人日”活动之“乡村、田园诗歌专场”。
邱:每年正月初二上午,我们在杜甫草堂春节“乡土赛诗会”专场登台表演,我们的题材取自劳动生活,格律诗、儿歌、口水诗等不同的形式表达出当代农民丰富的感情色彩,以及热爱生活、追求理想的精神风貌。
记:诗社成员平时学习写作吗?
邱:诗社会邀请著名诗人和市文化馆干部来授课,他们与我们一起读诗、学诗。诗社的社长、副社长每月均要轮流授课,逐渐把大家写顺口溜的水平,提高到掌握、运用格律、平仄、对仗层面。
比如有一个社员,开始写4句,每句都在不同的韵脚上,他发奋学习,一次就买了几百元的古典诗词书籍,刻苦钻研,如今他的格律诗已经入门了。
杨奇旭曾以农民工的身份辗转于各地的建筑工地,闲暇时他很爱看书,偶尔也写点诗歌。2005年返乡后,一听说柳街成立了农民诗社,随即就加入了,“加入诗社,就找到了组织。”确如其言,之后杨奇旭创作热情高涨,写下一首首讴歌乡村、讴歌生活、讴歌时代的优秀诗作。2017年,他的诗集《七里坝之恋》由四川党建期刊集团、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这在柳风农民诗社,甚至在全国诗歌界都引起不小的反响。
罗廷全是诗社中的“老寿星”,这位有着高中文化的老农,一直致力于搜集、整理、改编流传了300多年的薅秧歌,有几百首之多,为挖掘弘扬柳街的口头诗歌文学和民俗文化作出了贡献。
“年届八十学作诗,再同岁月争时光。脑清目明老亦壮,朝暮咏哦歌国强。”这是种了一辈子地的老人周正良写的,他参加诗社不到两年,写了几百首诗,诗社收集其中80首,为他出了一本诗集。
87岁的老农程光林是柳风诗社的副社长,被称为川西坝子的农民诗人大腕,写的顺口溜也很接地气,广有口碑。他辅导社员很认真。目前诗社有都江堰市作家协会会员18名,成都市作协会员2名,省作协会员1名。我们带动镇域内学诗、写诗的农民近千人。
记:诗社里有“夫妻诗人”吗?
邱:有。比如回乡退伍军人李祯友加入诗社后,诗歌成了生活的主心骨,夫人王小琴受到感染,也加入了诗社,他们经常切磋,诗来歌去,生活真舒心……
记:农民诗歌最大的特色在于接地气,村民喜闻乐见。
邱:是的。我们不盲目学习新潮的、专业的诗歌写作,也不盲目排外,有社员尝试新诗写作,我们也很支持。但坚持用诗歌反映川西坝子的乡村生活,坚持使用老百姓看得懂的生动语言进行写作,这是我们不变的宗旨。
川西林盘风光好
麻柳古铺古风扬
记:柳风农民诗社荣获都江堰市“主题教育活动先进集体”,请详细谈谈这方面的工作。
邱:诗社一直把关心下一代的健康成长作为一个重要的活动内容,一是积极配合引导柳街镇3所中小学办好“香樟树”“咏柳”“”柳燕”文学社,二是到柳街中学举办诗歌创作讲座,提高少年儿童热爱文学的兴趣,三是创作儿歌童谣,四是把“柳风”诗报创作发展到中小学,成为有益的课外读物。
记:柳街有篆刻了诗歌的长廊,有布满各种字体诗词的社区诗歌广场,有以诗词装点大院的社区活动中心,有造型独特的诗歌墙……曲径通幽的社区或以“竹简”,或以牌匾,或以张贴画,到处是诗词,而这些诗词的作者基本是诗社的诗人。
邱:不止这些,我们的诗歌进入了陶家大院、泉水家园、鹤鸣社区、黄家大院等多个社区。柳街镇的几个公交站还有诗社的诗歌牌匾。“一个人写诗,两个人下棋,三个人斗地主,四个人打麻将。”现在,农村打麻将的人大大减少,读书写作的人反而明显多起来。
七里社区农民姜群瑶因着写诗,寻到一方精神的净土。姜群瑶曾说,以前我睡觉前的标配是玩手机,如今是看书、写诗。
你看,站在诗歌牌下面的那些群众,总有议论:“谁最会写诗了,写得好!是我心头的话。”广场上的一些草书诗歌,老百姓有些看不懂,不过很喜欢,他们喜欢这样“有文化”,喜欢在诗歌之乡的荣誉下,诗意地生活。
记:我注意到社区的农户墙上《村规民约》十分醒目:“移风易俗,破除迷信,宴席从简,反对浪费……院规民约,大家订立,男女老少,共同遵守。”
邱:这些通俗诗作、《村规民约》正出自柳风诗社的农民诗人之手,他们将枯燥的条条款款,改写成通俗易懂的四字短句,让普通农民轻轻松松读懂并践行,用诗意的方式传播先进文化,弘扬新农村的乡风。
记:为什么选择青城湾湿地庄园作为柳街镇诗歌节的展演地?
邱:青城湾湿地庄园是一座以农耕文化和田园诗歌为主题的文化生态庄园,作为国家级文化节会——中国田园诗歌节的主会场,已成功举办三届,在国内产生了较大影响,是当地重大文化事件和文化品牌,希望以此为核心聚合其他文化艺术活动,力争创建一座在国内既有影响力又有吸附力的“高地式”田园综合体。
记:柳街紧扣“诗歌文化、生态农业、乡愁田园、特色民宿、川西林盘”,建设独具特色的川西田园文化名镇,意义深远。
邱:游客多了,柳街镇的乡村旅游收入实现了大幅度增长。以诗歌传播、弘扬先进文化,传承优秀家风家训,大家喜闻乐见、耳濡目染,切实摒弃了不少乡村陋习,形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淳朴民风。诗社通过开展经常性的交流活动,为新农村文艺组织的发展率先垂范,服务农民,最终为推动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添砖加瓦。
柳风农民诗社作品选
乡村春景
杨奇旭
菜花谢罢柳依依,
晴日初照晓烟微。
燕子梁上寻旧屋,
人与春光共太平。
绿道
周兴强
绿道幽幽鸟欢唱,
蜂蝶尽绕菜花黄。
川西林盘风光好,
老院新村兰飘香。
无题
王庆辉
我自孤芳我自狂,
寒梅白雪共飞扬。
清香淡淡抒愁绪,
素色幽幽悦故乡。
家园
邱岗
布谷鸟飞来的时候
诗情就发芽了
绛色的土地上
才刚刚写上柳和桑的名字
踏青
任洪
野岸和喧镶翠边,
蹼推春水柳含烟。
露残湿履沾青迹,
苍狗乘风戏纸鸢。
老农写诗
任洪
杨柳树下乘荫凉,
几个老汉写诗忙。
诗歌是坛开心酒,
醉落太阳醉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