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音乐剧舞台愈加繁荣 “本土化”道路该怎么走
《隔壁亲家》《时光电影院》即将亮相上汽·上海文化广场“原创华语音乐剧展演季”,改编中文版剧目《想变成人的猫》正在兰心大戏院驻演,让三月的申城音乐剧舞台颇多看点。不过,相对于一些引进原版剧目掀起的“热浪”而言,中国音乐剧原创剧目如何吸引更多观众、在市场环境中如何实现“本土化”突围,是业内人士共同关心的问题。
有专家指出,国产音乐剧的行业现状是“剧目多、精品少”,容易沦为“档期短、风险高”的“快餐演出”。如此看来,想要在市场上做大本土音乐剧的“蛋糕”,原创能力和市场运作水平都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中国音乐剧创作应回归本土音乐语言与叙事方式
自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原创音乐剧出现了不少作品。但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原创音乐剧超过200部,可大多在上演后便销声匿迹,能真正赢得观众认可并取得良好票房成绩的凤毛麟角。
“不少作品在投入市场后没有得到很好的反馈,一些人甚至认为,在中国做原创音乐剧基本上是‘一次性产品’。”文化广场副总经理费元洪坦言,“观众需要符合中国人内在价值观的,且呈现方式可被接受的作品,本土音乐剧的创作应该回归到我们的音乐语言与叙事方式。”
此次文化广场“原创华语音乐剧展演季”中,闽南语音乐剧《隔壁亲家》或可为从业者带来一些启示。《隔壁亲家》故事描写宜兰海边农村两个情同手足的小男孩在长大成家后,所面临的友情、爱情与亲情的冲突。该剧以闽南语传递朴实的乡土人情,自2009年首演后2014年亮相厦门闽南大戏院且赢得当地观众好评。
音乐剧学者、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周映辰认为,致力于创作表现中国人生活与情感的作品,才能真正使音乐剧实现其“本土化”。她说:“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着波澜壮阔的发展史,这些都是音乐剧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库。”
■通过产业化运作,培育欣欣向荣的音乐剧市场
由日本四季剧团授权的中文版音乐剧《想变成人的猫》,将以小剧场版在沪上连演32场至下月初。该剧制作人王翔浅认为,通过引进制作海外优秀音乐剧的中文版,可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完善和细化产业链的每一环,也是中国音乐剧当下发展必不可少的功课。
无论纽约百老汇和伦敦西区,都具有相当完备的音乐剧产业链;而近年来日本、韩国音乐剧产业的迅速崛起,同样与成熟的市场和健全的运作密不可分。如何进一步推动音乐剧的市场发展,不少从业者都在进行积极探索。相对而言,小剧场音乐剧在中国起步不久,但在国外则是产业链的重要一环,通常为上演于200至400座剧场的小制作,演出风格比大剧场音乐剧更为多元,对题材创新、新人成长十分有益。事实上,一些划时代的经典如《汉密尔顿》《吉屋出租》等也是先从小剧场起步,演出成功后再转入百老汇大剧场长期上演。
日前,由聚橙网发起主办、为中小剧场音乐剧定制的“橙剧场”及其系列剧目,将在未来八个月内陆续献演兰心大戏院,包括外百老汇音乐剧《长腿叔叔》中文版等九部作品。“橙剧场”相关负责人表示,针对小剧场剧目有灵活性强的特点,能为不同年龄层的观众提供多元化的剧目选择。他们还将通过与兰心大戏院的合作,开展相关音乐剧知识讲座、主创分享、体验式工作坊等活动,为从本土市场的需求出发,培育欣欣向荣的中国音乐剧市场而积极努力。
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