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地方戏曲 发展天府文化
新版川剧《尘埃落定》剧照 摄影 谢明刚
木偶剧《绿野仙踪》表演 本报资料图片
上周五晚,由成都市川剧研究院精心打造的国家艺术基金2017年滚动资助项目新版川剧《尘埃落定》,在西南剧场成功首演,收获观众与专家好评不断。自2014年首演至今,川剧《尘埃落定》已成功演出140余场,接下来还将在省内外演出,为传承巴蜀文明发展天府文化贡献力量。川剧《尘埃落定》曾获得四川省第三届文华奖最佳剧目奖等5项大奖;第八届四川省巴蜀文艺奖戏剧类第一名;两度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舞台艺术创作和滚动资助项目;参加第十四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展演;作为四川省唯一一台入选文华奖参评剧目参加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独特印记,更是一座城市的根与魂。成都平原被誉为“天府之国”,以川剧为代表的戏曲艺术是天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市川剧艺术新人新作辈出,精品力作涌现,用戏曲讲出成都故事,传播成都声音,让人惊艳。
制度保障
支持戏曲传承发展
日前,我市发布了《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全市传统戏曲的保护传承,带来制度保障。《意见》明确提出,继续做好成都市促进川剧发展工作。对全市从事川剧演出、研究的单位或个人开展的川剧艺术人才培养、创作展演、普及推广、传承研究等方面项目继续给予扶持,努力创作推出一批优秀现代川剧剧目,挖掘整理一批珍贵的川剧文献和优秀传统川剧剧目,培养一批德艺双馨的川剧艺术人才,培育一批热爱川剧艺术的忠实观众。
《意见》明确,成都将力争在未来5年内,健全以川剧、京剧、木偶戏、皮影戏为主的戏曲艺术保护传承工作体系,学校教育与戏曲艺术表演团体传习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等。《意见》同时指出,成都市将努力创作推出一批优秀现代剧目,挖掘整理一批珍贵的戏曲文献和优秀传统剧目,培养一批德艺双馨的专业戏曲人才。
根据《意见》,除川剧外,成都还将支持京剧、曲艺、木偶戏、皮影戏等戏曲剧种的保护与传承,扶持新创剧目、整理改编传统剧目,鼓励有条件的戏曲艺术表演团体复排京剧、木偶戏、皮影戏等戏曲名家代表剧目。
在作品方面,成都将实施政府采购计划,面向全国征集购买优秀戏曲剧本,并通过“征集新创一批、整理改编一批、买断移植一批”,调动全社会戏曲剧本创作积极性、主动性,推出一批优秀戏曲剧本。
夯实人才基础
为川剧储备专业演员
艺术要发展,人才是关键,一个剧种的盛衰,与它是否拥有一批高层次、高素质的演员息息相关。我市推出一系列措施,健全以川剧、京剧、曲艺、木偶戏、皮影戏为主的戏曲艺术保护传承工作体系。
2012年,市川剧研究院依托市文化艺术学校招收30名学生,实施学费杂费全免政策,先后聘请60余名老师进行授课,学生经过学历教育与大师授课结合的培养模式,为市川剧研究院培养一批后备人才。目前,市川剧研究院已成为一家拥有完整的编、导、演、音、美队伍、形成了梯形人才结构的川剧院团,其雄厚的专业人才储备,为下一阶段川剧的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6年,市非遗艺术研究院木偶皮影剧团的木偶节目《飞天(片段)》《皮金滚灯》《彩绸飞扬》《天仙配(片段)》参加第六届全国木偶皮影中青年技艺传承展演,获得“传承新人”“优秀技艺传承”“最佳技艺传承”及“优秀指导教师”等多个奖项。
扶持戏曲创作
为优秀剧目提供舞台
除川剧《尘埃落定》外,近年来,市川剧研究院还创排了《传说陈麻婆》《黎明十二桥》《爱情天梯》等现代题材川剧剧目,排演了《薛宝钗》《马前泼水》《卓文君》《目连之母》等古装戏,提升复排《白蛇传》《鸳鸯谱》《望娘滩》等经典剧目。作为四川唯一一部入选的剧目,市优秀民营戏曲院团成都市龙泉驿区民中川剧团演出的现代川剧大幕戏《布衣张澜》,入选由中宣部、文化部主办的2017年全国基层院团戏曲汇演名单。该剧于2017年7月7日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上演。
新剧目的推出也为演员崭露头角提供了机遇。今年以来,市川剧研究院推出的一系列专场演出,不仅是一次展示优秀川剧的难得机会,也是培养川剧人才、“出人出戏”的契机。新编历史川剧《双天官》、复排川剧《庆云宫》《太后改嫁》则邀请“二度梅”得主刘芸、首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晓艇分别担任导演,为青年演员传戏授艺。
搭建平台
为青年编剧创造机会
经过近年来的努力,我市在戏曲创作、演出等方面均取得新突破。更多扶持项目为青年编剧人才搭建了展示艺术才华的平台,提供了崭露头角的机会,由此涌现出一批优秀青年编剧人才。
市川剧研究院的张勇,以 牺牲于成都十二桥的革命志士的历史故事为题材,创作了大型红色谍战川剧《黎明十二桥》,首次将时尚的谍战概念引入川剧,将谍战片的悬疑元素有机融入川剧,为川剧舞台带来一缕时尚新风,引来众多新老观众。出身于三代川剧编剧世家的青年编剧吴泽地,编写了紧接地气的现代戏《爱情天梯》,填补了成都川剧舞台上社会底层百姓艺术形象的空白,拉近了川剧与人民群众的距离。去年,青年编剧潘乃奇创作都市情感川剧《琵琶声声》,令观众大开眼界,如今她再次将眼光对准都市青年,新作《川流不息》由川剧演员和话剧演员共同演绎。青年编剧这一新生力量的加入,扩展了川剧舞台的题材选择及表现形式,为川剧注入了更丰富的时代内涵与色彩。
此外,市京剧研究院在2015创作的京剧《落梅吟》获第十届中国戏剧节入选参展剧目,首届四川艺术节最佳剧目奖;2016年创作首演京剧《红色经典·现代京剧》、京歌剧《她从雪山走来》,并创作京剧《陈毅回川》《铁面御史》等剧本。市非遗艺术研究院木偶皮影团创作演出的木偶剧《马可波罗与熊猫》获得第21届国际木偶节最佳剧目奖;《绿野仙踪》获得第四届全国木偶皮影展演最佳剧目奖(金狮奖);《我的朋友是外星人》获首届南充国际木偶周优秀剧目奖。
戏曲进校园
培育更多川剧小观众
今年非遗节期间,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市川剧研究院、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承办的少儿川剧展演在成都拉开帷幕,成都市七所中小学带来的优秀节目在此轮番上演。这群小演员行云流水、有声有色的表演,为这门古老艺术注入了更多新活力。市川剧研究院还为小学生们量身订制了课本剧和少儿川剧。据了解,此次展演上,新华小学的《新龟兔赛跑》和庆安小学的《喊太阳》都出自市川剧研究院的编剧吴泽地之手。非遗节舞台上闪耀的“小明星”不仅进行了一场川剧艺术的多彩演绎,孩子们登上非遗节的舞台,开展川剧传承展演,可谓非遗传承发展的一种全新尝试,也是对近年来‘川剧进校园’活动成果的一次展示和推广。
成都市将大力推动戏曲进校园,支持戏曲艺术表演团体到各类学校演出,引导大中小学生走进剧场,每年免费欣赏一场优秀的戏曲演出。市川剧研究院2015年以来先后在成都市建立了成都西一路小学、成都七中育才学校等16所“川剧培训基地学校”,市川剧院指导的院校通过传承传统川剧身段、音乐,改编课本剧等形式先后在全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全国校园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四川省中小学川剧传习普及展演、成都市中小学文艺汇演中斩获了一等奖、二等奖等好成绩,充分展现出成都市近年来川剧进校园的成果。
本报记者 李雪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