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旅作品:向伟大时代深情致敬
左图:《建军大业》剧照。 |
《战狼Ⅱ》剧照。 |
每一段伟大的历史都值得记录和抒写;每一位英雄都应当被歌唱与颂扬。
从中国工农革命军到中国人民解放军,90年峥嵘岁月从历史深处走来。辟开时光甬道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生生不息的如炬之魂;新时代中勃发的,是人民军队日益强大的自信心和战斗力。
数十年来,无数优秀的文艺作品以人民军队可歌可泣的历史和现实为蓝本,塑造了无数被人民群众铭记在心的英雄形象,再现了无数场改变中国历史走向和人民命运的重大战役,镌刻出人民军队“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志向与能力。
出生和成长在新时期的年轻人,如何才能在文艺作品中读懂一个民族的浴火重生?面对世界格局和竞争形势的变化,文艺作品如何才能为中华民族的未来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军旅题材文艺作品创作,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
文艺作品不仅呈现和展示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生活状态,同时也反映了一个民族看待世界、理解生活的方式和态度。军旅题材的文艺作品则不仅展现着中国军队创造的历史和面向的未来,它的创作思路和方法,同样也反映出中国人对历史的理解和对未来的判断。
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强军之路步入新阶段、迈上新台阶,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今天的军旅题材文艺创作,也必须具有更广的视野、更深的情怀、更大的韬略,这是中国国际地位和军事实力对文艺创作发出的时代要求。
今天,一批在创作方法上大胆创新的文艺作品涌现出来,如电影《建军大业》《战狼Ⅱ》,电视剧《深海利剑》等。它们的“新”,不仅体现在以当代军队战斗和生活为表现对象,更体现在创作者以现代手法予以历史新的观照。它们不仅是建军90周年的献礼之作,更是向这个伟大时代的深情致敬。
——编 者
电影《建军大业》:
用精彩画面传承民族精神
三枪为记,山河统一!
1927年8月1日凌晨,在时任中共中央军委书记兼中共江浙区委军委书记周恩来的领导下,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
《建军大业》是香港导演刘伟强执导的第一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刘伟强最擅长的是警匪题材商业影片,内地观众对他的认知,大多是从曾经风靡一时的《古惑仔》系列和《无间道》系列电影开始的。两年前,博纳影业总裁于冬找到刘伟强,邀他执导《建军大业》。面对如此厚重的题材,刘伟强的第一反应是:“拍主旋律,我行吗?”
“找刘伟强,就是为了拍出不一样的主旋律。”影片监制黄建新说,“过去我们拍主旋律题材,都有一个套路、一种惯性思维,那样拍不出好电影。刘伟强没有,他完全是从纯电影的角度来构架的。”
拍历史题材,首先要熟悉史实。刘伟强用了一个月来看书,又把国内此前关于南昌起义的电影看了个遍。然后,他找来黄建新:“我不想用嘴巴拍电影,相信我的摄像机,把能删的台词都删掉。”
这几乎是一场创作上的革命。从前拍革命历史题材,开会是重头戏,会上说的都是高瞻远瞩的道理。“但这不是电影的语言和逻辑”,黄建新说,“导演这次要求用事件来表达,让人物少说话。”
“电影毕竟是电影,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艺术的虚构是不可少的,一定要加一些有电影感的东西进去。”刘伟强提出,以往拍南昌起义的电影,对立面的力量表现得不够,起义似乎很简单就胜利了,这不符合史实,也不符合电影表达的规律。“‘四·一二’政变,对方杀了我们二十几万人,说明这是一个你死我活的过程,电影要拍出这种殊死较量的惨烈。”
历史上,南昌起义比原计划提前行动了几个小时,原因是起义方案遭到泄密。刘伟强抓住这个点做文章,在电影中设置了叛徒赵福生这个人物,并增加了其泄密对象南方守备团团长陈峰的角色。南昌起义前,陈峰阻挠北伐讨蒋的叶挺独立团进城,起义中,他率兵竭力抵抗贺龙部队进攻,在历史和电影的逻辑中,他都成为南昌起义的阻力。
南昌起义的胜利,只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武装斗争的起点。第一枪之后,中国革命的道路究竟怎么走?一切从城市还是农村开始?方向和结论是在血的教训中得出的。
史载,南昌起义前,毛泽东与周恩来曾有一次会面,但他们说了什么,决定了什么,人们不得而知。电影如何才能拍出时局之芜杂、抉择之艰难?刘伟强与黄建新商量,在尊重历史逻辑的基础上,虚构了一场戏:苏州,毛周会面,二人对革命前途的看法既有一致性,对革命的方向又有不同看法——周恩来留洋归来,认为革命应该从城市开始;毛泽东做过湖南农民运动调研,认为中国革命应当先发动农民。于是,同样怀着崇高革命理想的两个年轻人决定分头行动,用实践蹚出一条指引中国革命前进的正确道路。
这一别,革命之路翻山越岭。三河坝战役、广州起义、秋收起义……血与火的浇铸下,武装力量在井冈山会师,并最终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中国工农革命军。农村包围城市,党指挥枪,枪杆子里出政权,成为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这些事件相串连,也成为《建军大业》进入历史和叙述历史的主要脉络。
2009年上映的《建国大业》、2011年上映的《建党伟业》,黄建新都作为导演参与其中。直到今天,这两部影片的全明星阵容还为人们津津乐道。《建军大业》中,黄建新再次采用这种方式,但这一次,他起用了更年轻的演员。
“拍《建国大业》的时候我们想到一个词,叫‘关注度经济’。但长期以来,人们对主旋律电影都有一种偏见,怎么样才能打破这种偏见、引起大家对《建国大业》的关注呢?我们就找了很多明星来演。”黄建新说。
建军时期,党的革命领袖风华正茂。1927年,毛泽东34岁、周恩来29岁、叶挺30岁、粟裕19岁……用什么演员才能演出革命人青春勃发的盎然之气?“青春是无法扮演的!”刘伟强说。他把领袖们年轻时的照片贴在墙上,让导演组列出年纪相仿的演员名单,经过一轮轮筛选,再给年轻演员们一个个打电话。最后,只要档期允许的演员都来了。于是,观众们得以在大银幕上看到今天的青春偶像饰演的青年革命领袖——刘烨饰演毛泽东、朱亚文饰演周恩来、欧豪饰演叶挺、刘昊然饰演粟裕、李易峰饰演何长工……
有观众看过影片点映场后感慨:“中国共产党人从来没被拍得这么帅过!”刘伟强认为,真正的“帅”不在于演员的颜值,而是他们在表演中透出的青年共产党人的精气神。“我们看历史照片时发现,那时候共产党中的帅哥本来就很多,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留洋回来的,他们有文化、有理想、气质非凡。我们选演员,就是要与他们的气质对等。我还让演员每天看领袖年轻时的照片,跟他们眼神交流。事实证明,年轻演员们非常努力,也演得非常到位,完全打消了观众看电影‘数星星’的顾虑。”刘伟强说。
为主旋律正名,为军旅题材正名,为青年演员正名。《建军大业》表现的,不仅是一段革命的历史、军队的历史,更是一个民族昂扬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在一代又一代人中的薪火相传。
电影《战狼Ⅱ》:
不要放弃,你是中国公民
2015年《战狼》上映,5.25亿元票房让整个电影市场惊喜,也让导演兼主演的吴京惊喜。此后,养伤一年,筹备《战狼Ⅱ》一年,拍摄《战狼Ⅱ》一年,7月27日,“战狼”吴京又回来了。
拍部队、演军人,是吴京从小的梦想。选择拍特种兵,则是因为特种兵的神秘色彩,让他们对观众有特殊的吸引力。
《战狼》中,吴京扮演的冷锋从一名新兵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战士;《战狼Ⅱ》开画,冷锋却因为犯错而被开除军籍。故事从这里开始,走进非洲,冷锋卷入了一场非洲某国的内战。他没有忘记自己曾经是一名军人,竭尽全力保护每一位中国公民和当地无辜百姓,最终顺利完成了带领数十名中国公民和国际友人撤离战区的任务。
为什么摘下了肩章,仍然不忘军人的使命?吴京的答案是,军人之所以受尊重,不是因为“军人”的称谓,而是因为军人的责任。“脱下了军装,军人的责任依然不会卸下。”电影里,他用一句话表达:“一日为战狼,终身为战狼!”
和平年代,军旅题材怎么才能拍得好看?怎么才能体现出当代中国军人保卫祖国和人民的决心?怎么才能表现出中国军队不容侵犯的威严和强大的战斗力?吴京认为,故事之外,也要有好的镜头语言和好的动作设计。
拍摄《战狼Ⅱ》,他请来了《美国队长Ⅱ》的动作指导和香港动作团队。两个团队的工作方式不一样,动作设计不一样。“两个团队都有优劣,我就让他们各自提出方案,相互较量,我来选择一个观众可能更喜欢的方案。”吴京说。
军旅题材片,离不开枪炮武器,但普通的战争场面,观众早已见怪不怪。于是,吴京设计了坦克飘移的镜头,极力拍出中国军人的智慧与帅气。片中所有武器无一不是中国自有、中国制造。“我想通过这些细节让世界看到,今天中国的军事实力真的强大了。”不仅如此,他还背着铅块沉入深海,完成了水上水下连续6分钟打斗的长镜头,创下世界电影史上的纪录。
“《战狼》想要带给这个社会的就是军人身上的硬朗气质!”吴京说,虽然身在和平年代,但在每一次灾难中,冲在最前面的一定是解放军。只要有人民解放军在,老百姓就能感受到切切实实的安全。“有人说,美国电影的英雄伸张正义,总是打不死。我想让大家在电影里看到,中国军人也是打不死的英雄,即使一个军人倒下了,还会有千千万万的军人站起来。这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魂!”
《战狼Ⅱ》的最后,出现在大银幕上的是一本中国护照,字幕写道——当你在海外遇到危险时,不要放弃,请记住你是中国公民。中国护照或许不能带你去到世界上每一个地方,但是中国护照一定能把你从世界上任何地方接回来。
“这正是今天的中国军队所捍卫的,一个国家的主权不仅意味着它的领土,也意味着每一位公民的生命和安全。”吴京说,“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电视剧《深海利剑》:
展现情怀,无关苦难
1951年4月,中国海军成立了潜艇学习队。1954年6月,海军第一支潜艇部队——海军独立潜水艇大队成立。如今,潜艇部队已经成为海军重要力量之一。
然而,在这么多年来的军旅题材文艺创作中,以潜艇部队为主要创作对象的作品可谓少之又少,主要原因之一,也正是在于潜艇部队的保密程度之高,什么能表现,什么不能表现,表现到什么程度,对于创作者来说都是难题。
潜艇部队的主要任务究竟是什么?他们的工作环境到底是什么样?他们跟其他兵种又有哪些不一样?对于老百姓来说,潜艇部队的神秘性让它具有巨大的吸引力。赵宝刚执导的电视连续剧《深海利剑》可谓填补了军旅题材文艺作品创作中的这一空缺。该剧讲述了我国海军为抵御外来潜艇的屡次侵犯,火速制定“T计划”培养人才,为正在研发的新型潜艇培育指挥型军官的故事。
最近几年,赵宝刚让观众印象最深的作品是《老有所依》《北京青年》《奋斗》等都市生活剧。拍军旅题材,他也想要拍出当代青年军人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人们想到军旅题材一般都会想到一个模式,好的创作一定要打破这个模式。面对今天的年轻人,如果你在创作里一味口号式地宣传教育,恐怕只会适得其反。”赵宝刚说。
潜艇部队的战斗力标准是走得远、潜得深、呆得久、藏得住、打得准。潜艇兵工作的重要特点是“百人同操一艘艇”。当潜艇潜入深海,短则数日,长则数月,艇内生活带给官兵们的,除了漫长的孤寂和巨大的心理压力,还有现实的艰苦环境—舱内空间狭小,官兵只能轮流蜷身而憩;舱室间温差大,从一个舱进入另一个舱,要经历从穿上棉衣还冷到光着膀子还汗流浃背的切换;海底没有自然氧气,潜艇官兵呼吸的是人造氧气,万一出现氧过敏就有生命危险;淡水有限,每日饮用水都有严格限制,更不用提一周洗一次澡的“奢侈”……
但赵宝刚最想在电视剧里表现的并不是这些。军队建设和战斗任务的当代性,是电视剧着力表现的时代特征。
“潜艇部队面对的是现代战争和未来战争,他们不与敌人进行面对面的交锋,在某种程度上,他们更像是一群深海特工。”为了突出这个特点,《深海利剑》在细节上下足了功夫。剧中常规潜艇舱内操作的镜头,都是在潜艇中实景拍摄完成的,涉及核潜艇舱内的镜头,出于保密要求,则在耗资1000多万元搭建的棚内完成。潜艇部队的技术术语专业性强,为了力求真实,剧中除了主要角色由演员出演外,其他战士都是真正的潜艇官兵。他要求全部镜头都要干干净净,官兵的形象也要干干净净,要把人们“一想到当兵就觉得脏兮兮”的印象完全摒弃掉。
“不仅要真实,还要拍出真实基础上的帅气!在美学意识上拍出当代军人的风貌!”赵宝刚说,“大部分军旅题材表现的是部队生活的艰苦,但今天一味地宣传苦难,是否还有人愿意去当兵?我们强调学知识、学文化,就是为了减少苦难。现代战争的理念就是要靠大脑、靠智慧、靠战术。我们要强调的是坚定的信念,这跟情怀有关,跟苦难无关。”
和平年代,当代青年军人为什么还会选择为国抛家舍业?艺术创作必须抛弃过去的惯性思维,寻找并建立起贴合时代的逻辑,才能阐释当代军人的精神和情感。集体生活、与志同道合的“兄弟们”在一起,是赵宝刚在与青年官兵的深入交流中发现的部队生活吸引力所在,正是这种同甘共苦的情谊将这些年轻人的情感紧紧拧在了一起。
创作之初,他到某潜艇部队采访,首先问的不是工作如何艰苦,而是每一个人的情感生活。通过与战士们聊天,他对潜舰官兵真实的生活状态有了了解。“拍军人,首先要塑造真实的人。即使是军旅题材中,我想表现的主题仍然是人类的大爱。”赵宝刚说,“但这并不等于我们不讲艰苦奋斗。到了艇里,我们就是英雄,到了岗位上,我们就有责任。”
版面设计:蔡华伟
《 人民日报 》( 2017年07月27日 1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