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剧团:向专业看齐 在基层扎根
从演传统戏到创排新戏,从游走基层到走上中国戏剧节的舞台,从给身边老百姓演出到给全国观众演出——
民间剧团:向专业看齐 在基层扎根
“我们都是业余的,但我们以专业标准要求自己,不能糊弄观众。演过一段时间传统戏,也很受欢迎,但我们不满足,于是开始探索原创。 ”北京市西城区文化馆小百花越剧团团长程元娜说。
“现在的台湾当局刻意淡化日本侵略史,但海峡两岸人民那一段抗战历史是真实存在的,我们需要重新演绎那段历史,以此作为反驳。 ”福建省厦门市金莲升高甲剧团团长吴晶晶说。
“剧团生存状况拮据,去其他城市演出需要克服很多困难,但我们还是想多走些地方。 ”甘肃省天水市西秦腔研究院院长董秦说。
……
基层、民间剧团,优势是接地气,不足是题材上、技术上不如国家级、省级院团。日前举行的第15届中国戏剧节上,基层、民间剧团的出色表现,打破了这一固有印象。
“由于国家对戏曲艺术重视,院团体制上的多样化,对基层剧团、民间剧团认识要有新的调整。 ”中国剧协秘书长崔伟介绍,以前一般认为,基层、民间只有比较简单的“戏班” ,实际上不是,他们在大都市中体现为一些具有实验性的话剧社团,立足青年观众、市场化运作,吸引着热爱话剧的演员、观众,有着对先锋艺术的追求;在农村更多地体现为与当地文化相结合的戏曲院团,组织上没有国家级、省级院团那么大,但艺术层次上,和以前相比有了很大变化。
“国家为基层、民间剧团创造了良好的生长条件,比如文化购买、资助政策,对体制内外一视同仁等,所以这些院团成长比较快,规模上、质量上都有较大提高。从业者和以前也不一样,以前是纯业余爱好者、基层文化能人,现在很多院团的老艺术家退休之后,年龄、精力都还能够胜任,他们越来越多地通过进入民间剧团,回归了舞台,带动了民间剧团艺术水平的提升。 ”崔伟说。
小剧团能干大事
北京市西城区文化馆小百花越剧团已经不是第一次参加中国戏剧节,在第13届中国戏剧节上,参演剧目《黄道婆》就曾广受好评,此次参演剧目《潘玉良》是第二部原创剧目。有专家表示,潘玉良的生命、情感,其戏剧性、时代感非常适合越剧排演,舞台呈现上驾轻就熟,作为民间剧团,理性地选择了这一题材,是成功的。
程元娜介绍,剧团上世纪90年代成立,经历了曲折的探索, 2011年至今,排演了7部大戏,其中既有《黄道婆》 《潘玉良》这样的原创剧目,也有《红楼梦》 《梁祝》 《红丝错》 《盘妻索妻》《风雪渔樵》等传统戏。
剧团里全是女性, 20多岁到50多岁都有,两部原创剧目的主演60多岁了。中青年演员都是上班族,大家每个周末在街道文体活动中心排练,遇上大戏加班加点,牺牲了很多休息时间。有的演员孩子还小,就带着孩子来排练。 《潘玉良》中那个4岁的小演员是剧团里一个演员的女儿,排练的时候姥姥也陪着。
“我们的服化道都向专业标准看齐,有的大戏,舞美按国家级院团演出版本订做。我们的《红楼梦》是按最新的交响版排演的。演员水平有高下,但每个人都在戏里,龙套和主演一样投入,一个丫鬟即使没有台词,也在跟着剧情走。 ”在演员培养方面,程元娜说:“很多都是粉丝、票友零基础进来,我们采取师徒制,老演员、骨干演员认领新人,保证每个新人有人管、有学习计划,这样新人留下来的概率比较高,也会很快融入集体。 ”
厦门市金莲升高甲剧团的参演剧目《大稻埕》讲述了台湾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故事,剧中人物在历史中有原型。有专家表示,故事中,时代变故引起一个家庭的矛盾,父子情、夫妻情、儿女情剧烈震荡,有戏剧性、可看性,有血有肉,震撼人心。表演上,高甲戏的特色鲜明,贯穿剧情、契合度很高。
“我们不仅在厦门演出,也作为开幕演出参加了去年在台湾金门举行的两岸民间艺术节。 ”吴晶晶说,在台湾演出当地的抗日故事,而且是在现在的台湾当局刻意淡化日本侵略史的情况下,作为演出者,他们也很想了解观众的反应,“那一场座无虚席,散场的时候很多观众说了心里话,他们说这个戏应该给那些罔顾历史的人演,当地的文化管理者也说,要让大家都来看,因为太震撼,太好看。我们感觉这部戏还可以继续在台湾演。 ” 《大稻埕》至今演出了70多场,厦门的大学生几乎都看过,“他们多次看,多次流泪” 。
“天水一带秦文化积淀深厚,秦腔文化源远流长,我们是本地院团,应该为弘扬本地文化贡献一份力量。 ”天水市西秦腔研究院参演剧目《大秦文公》讲述了秦国奠基者励精图治的故事,虽然那段历史距今久远,但剧中情节通俗易懂。
“我们创排了新戏都要去乡村演出,目前在基层演了40多场,在北京、上海、贵州、石家庄、西安等许多大城市也演过。 ”董秦介绍,当地百姓有“请戏”的习俗,这种大戏下乡,在土台上演出,舞美灯光比正式演出简单,但还是能让老百姓喜欢。“传统戏老百姓看过许多遍,故事都很熟悉,也想看一些新鲜的,这台戏下乡演出,成本比较高,但有些地方条件好一点,‘请得起’ ,就愿意让我们去演。 ”
靠热爱和扶持克服
“我们几乎没有主创人员,导演、编剧、作曲、舞美、服装设计,这些人不是没有,但达不到很高的水平。演员青黄不接、行当不全,梯队建设跟不上。 ”董秦说,剧团创排《大秦文公》十分艰辛。
作为一家差额拨款单位,剧团创收主要靠农村“请戏” ,一年演出一二百场这样的戏,保证演员基本生活。董秦坦言,创排新戏需要大量时间、人力、物力支持,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剧团从事创收演出。“比如我们到外地演出,本来和‘请戏’的地方签好的合同,就要违约,不但不能创收,还会赔钱。 ”董秦同时表示,为了让秦腔传得更远,牺牲一些经济利益,保证社会效益,也是义不容辞的。
“ 《大稻埕》还没有大规模巡演,‘走出去’关系到经费问题。 ”吴晶晶介绍,作为厦门政府差额拨款的5个戏剧团体之一,剧团主要依靠惠民演出补足差额。每年惠民演出百余场,社区、街道,每场政府补贴一万元,剧场、广场,两万元。其中15场免费,其他场次实行低票价。经费用来创排剧目是够的,但演员补贴、巡演等就难以负担了。
“人才压力大,关系到编制、待遇问题,很多人才进出不由我们自主。 ”吴晶晶说,明年,将有25名委托培养的学员毕业,但这批学员只培养了3年,上的是速成班,“我们现有演员大约40人,缺少青年演员,一般每5年需要一批学员增补传承,这次招收已经隔了15年。 ”
“我们的演出都是自筹经费,剧团成员交团费,演出不拿报酬。 ”程元娜说,剧团多年来一直坚持越剧爱好者团体性质,不给演员发钱,经费使用透明,“政府购买的惠民演出和少量商业演出获得的拨款、报酬,留在剧团作为基金,投入到新戏创排中。 ”
“每月第三个周四,我们在西城区文化馆公益演出,主要是小戏、折子戏专场,去年,大小演出举办了三十多场。也举办进校园演出,给孩子们讲戏曲知识、教身段。我们在马来西亚公益演出了3天《梁祝》 ,也是自筹经费、没有报酬,但是传播了中国文化,不光华人喜欢,各国观众都喜欢得不得了。 ”程元娜说。
“这几年各级文联、剧协对基层、民间剧团的帮助扶持工作都十分重视,在各个方面给予很大的支持。 ”崔伟说,基层、民间剧团的成长和以前大不一样,艺术水平提高了,有了更高的创作追求,“一个基层剧团最容易生存的途径,是演出一些老百姓耳熟能详的传统戏,基本生存保证了以后,很多剧团开始创排新戏;以前创排剧目是为了走进市场,如今也要走上戏剧节等全国性的舞台;除了让当地老百姓认可,也谋求在政府文化购买、惠民工程和艺术基金扶持中占有一席之地,让更多地方、更多观众能够欣赏和传播。 ”
第15届中国戏剧节报名参演的基层、民间剧团很多,崔伟表示,中国戏剧节对剧目的选择是有导向性的,“在选择的过程中,我们注重把握地域、剧种、新剧目艺术性几个要素的统一,以此实现对基层、民营剧团支持,尤其重要的是对他们发展的导引。 ”
作者:本报记者 怡梦 来源:中国艺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