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陆
四川青少年文艺网

账号注册

已有账号?现在登录

邮箱
用户名
昵称
创建密码
确认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楚?点击换一组验证码。

一键登录

论坛导航

[进入] 文联网

x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协会动态 > 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进入2015年,在政策的调控下,歌唱、选秀等传统娱乐类电视节目大幅减少,而文化类节

来源: 2015-03-29

   进入2015年,在政策的调控下,歌唱、选秀等传统娱乐类电视节目大幅减少,而文化类节目则成为电视荧屏上的新风景。浙江卫视的《中华好故事》、贵州卫视的《最爱是中华》、河北卫视的《中华好诗词》、陕西卫视的《唐宋风云会》、河南卫视的《汉字英雄》《成语英雄》、再加上中央电视台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粗略算下来,仅全国卫视开播的文化类电视节目就达数十档。

   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兴起,一方面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弘扬提供了平台和渠道,另一方面也用有温度、有新意的电视表达,为追逐娱乐和喧嚣的荧屏带来一抹亮色。然而,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很多文化类节目收视并不理想,不少卫视因此刚刚摆脱唯收视率的极端,又陷入了无收视率的尴尬。好节目只有取得好的收视,才能获得好的传播效果。因此,下一步文化类节目应该从“铺摊子”向“上层次”转变——不能只解决有无的问题,还要努力提高节目质量,让观众喜看、爱看。唯有如此,文化类节目才能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标落到实处。

   净化荧屏生态 引领社会风气

   近年来,在唯收视率的错误导向下,娱乐综艺类电视节目一路攻城拔寨、所向披靡。这类节目在娱乐观众的同时,也助长了文艺领域的过度娱乐化倾向,更为重要的是一些节目错误的价值导向,在社会上产生了恶劣影响。

   全国政协委员、现代出版社社长臧永清今年两会期间,讲起他看过的一个节目,这个节目反复播放一个明星故事,讲这个明星先是嫁给一个富商,其后生活如何之好,不断地说“我一个月零花钱5万块”云云。臧永清反问:“我不知道电视台传播这些干吗?这样的节目让一般经济条件家庭的孩子看了后,会怎么想?”至于某档相亲节目女嘉宾在电视上公开宣扬“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的拜金言论,更是引起人们对荧屏生态的担忧。

   正当此时,文化类电视节目大量出现,丰富了电视节目内容,也净化了荧屏生态。比如,浙江卫视推出的《中华好故事》以中华传统故事为主要内容,用知识竞赛、故事演绎、名人出题、知名校友助阵等方式,普及中华传统故事相关知识;贵州卫视的《最爱是中华》利用竞赛的方式,普及传统文化,试图解开国学密码。此外,还有河北卫视的《中华好诗词》、陕西卫视的《唐诗风云会》,带领观众穿越历史,感受传统诗词之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字词类节目同样融入了夺冠元素,让知识类节目变得好听好看,更成为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第二课堂。

   同炙手可热的娱乐综艺不一样,大部分文化类节目,都是具有中国文化气质的原创节目,他们受众人群以青少年和老年为主,用充实的文化内容,接地气的节目设置,寓教于乐的方式,一次次唤醒中国人血液中的文化情节。

   娱乐节目更多追求心情的愉悦和感官刺激,而文化类节目,更希望从内容到形式直指人心,对社会风气能起到较好的引领作用。

   警惕庸俗化 提升文化含金量

   虽然文化类电视节目初衷好,站位高,但从现实情形看,这类节目仍处于弱势地位,收视率普遍不高,能够形成拳头节目的更是凤毛麟角。面对收视压力,一些电视台对文化类节目进行了“修正”——打着弘扬传统文化之名,行选秀娱乐之实,有的甚至弄虚作假,欺骗观众。这种节目要么是应付政策调控的应景之作,要么是想趁着这一轮文化类节目的创作热潮浑水摸鱼。这种不良的创作动机会扰乱文化类节目的创作环境,拉低文化类节目的整体品位,伤害文化类节目刚刚积攒起来的口碑和名声。因此,对于这种现象,广电管理部门应当及时纠正制止。文化类电视节目创作不是赶时髦,不是一阵风,而是一个艰苦探索的过程,需要静得下心,耐得住寂寞,经受不住诱惑,抗得住压力。

   还有一些文化类节目,试图通过寻求明星加盟,植入娱乐元素,进而达到吸引观众关注节目的效果。用娱乐形式包装文化类节目,从而实现寓教于乐,这本身无可厚非,但形式的娱乐化和创作思路过于娱乐化之间其实只有一线之隔,稍有不慎便有可能陷入过度娱乐化的陷阱。现实中,已经有一些文化类节目不靠节目质量吸引人,而靠明星嘉宾的身份博眼球,有的在宣传推广中甚至使用起了炒作明星嘉宾个人隐私的老招数。这种庸俗化甚至低俗化的创作倾向值得警惕!

   在确保一定收视率的前提下,文化类电视节目如何提升文化含量,体现电视文化的人文教育作用,如何把真正的文化内涵以令人耳目一新的形式进行传播,考验着电视人的文化担当和智慧。要真正做到传播文化,传播正确的文化理念,需要明白两点:一是电视台的身份,是公共传播平台,不是商场;二是不能以收视率为主要的验收指标,同时要深刻理解文化类节目的本质和宗旨是传承文化而非娱乐大众,否则这一轮的文化类节目就会跟上轮的娱乐类节目的热潮一样,庸俗不堪。

   立足本土文化 创新才是出路

   文化类节目从少人问津到扎堆赶制再到蜂拥荧屏,一方面改变了荧屏生态,另一方面也凸显了节目制作中的跟风模仿和同质化问题。现有的文化类节目,从内容上看基本都是汉语字词、传统诗词、成语、谚语、历史典故、名人故事;从形式上看,基本都是答题竞赛,再配以嘉宾进行开题或点评。内容和形式的单一,难以长期吸引观众的关注,导致节目的影响力难以持续。比如,《汉字英雄》《成语英雄》刚推出时,曾创造收视奇迹,收视率一度超越红极一时的选秀综艺类节目,可从第二季开始,这两档节目的收视跌至同时段十几名之外。

   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副总监阚兆江指出,“文化类节目的挖掘目前还远远不够”。在他看来,一些文化类节目之所以受到质疑,一个重要原因是电视人思考不足,缺少应有的探索和努力,在文化的呈现方式上出了问题,把握文化含量、层次时忽略了大众传播的因素,忽略了节目追求的终极目标在于高收视背后的文化影响力。

   目前,文化类节目尚处在“有没有”的1.0阶段,下一步要向“好不好”的2.0阶段迈进。而“好”的标准必然是既有优质的内容,又有较高的收视率。这就需要创作者从内容、形式、渠道、受众等各方面综合考虑,找到创新的切入点。正如中央电视台副总编辑李挺所言,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创作播出将进入一种新常态。新常态下,会有越来越多的文化类节目出现,同时也会有更多文化类节目因质量不高被观众的选择淘汰。可以肯定的是,优秀的文化类节目的影响力将比娱乐综艺类节目更广泛持久,同时在创作上也更具挑战性。如何把文化类节目做好,确实需要电视人好好思量一下。

0

联系我们| 联合会简介| 关于我们| 招聘信息| 合作招商| 广告服务| 客服中心| 协作单位|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1 CFLAC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四川省青少年文学艺术联合会

蜀ICP备13016095号-3     川公网安备 510107020016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