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走出去迎合没用 敲响世界电影之门得靠实力
日前,张艺谋导演的作品《长城》在北美上映,但口碑和票房都不容乐观。在外国媒体和影评人看来,《长城》运用了美国好莱坞顶尖的制作工艺,却没有传递出令人印象深刻的中国故事和价值内核。看来,中国电影成功地走出国门并非是凭借1.5亿美金的大制作和好莱坞明星的加盟就能够实现的,电影的内涵才是最终的。但是,直到今天,一些中国电影人还在幻想以一种幼稚的方式去敲响世界电影之门。
《长城》在北美首映日之后,口碑下滑严重。首周末票房加总统日的4天票房达到2100万美金,IMDB的评分只有6.3,在烂番茄的新鲜度只有36%,普通观众平均评分只有3.3分。对比张艺谋在国外最负盛名的《英雄》——烂番茄新鲜度高达95%,《长城》此番出征北美并不顺利。
其实相对于《英雄》,《长城》登陆北美的条件已经好多了。5年前,万达以26亿美元收购了院线集团AMC,AMC是北美第二大院线,旗下拥有347家影院,共计5048块屏幕,这为《长城》的院线排片成功造势,使得《长城》在口碑不佳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在上映当天获得590万美元的票房。
在美国人眼里,中国长城充满了神秘色彩,对于张艺谋导演也有所期待,但是很多人走进影院后,发现《长城》只是一部常见的“打怪兽电影”,而且不伦不类。
一部电影能否让人喜欢,凭借的不是外在,而是内在的实力。《长城》在中国国内上映时,中国观众就知道这是一部想拍给外国人看的电影,但是,北美的观众在看了《长城》之后,也并不买账,因为其中毫无中国的文化内涵。
《长城》并不是一个孤独的案例。几年前在中国造就票房奇迹的《泰囧》在北美的放映也十分尴尬。当时,《洛杉矶时报》就不客气地指出:“按照评判现代喜剧的标准,它充其量只能算是好坏参半,很多段落毫无笑点,平淡而拖沓。”
《泰囧》和《长城》只是中国电影走出去的缩影。前者是按照公路喜剧类型片所打造的低成本电影,后者则是好莱坞已经拍腻的打怪兽影片。在类型片早已经异常成熟、电影内涵与手段不断拓展的北美市场,这样的蹒跚学步能够为北美观众带来多少新鲜的电影语汇与视角呢?
中国电影要走向海外必须要有过人的实力,必须要有对于电影艺术不断的探寻,而不能满足于在国内创下了多少票房新高,获得了声势浩大的关注。毕竟,中国电影在国际上一直都处于“小众”状态,艺术水准不敢恭维。在目前的内地影片中,想找到一部看下来没有问题、没有硬伤的电影变成了奢望,瑕疵一眼可见,遑论艺术品质。一旦缺乏突破、缺乏持续的亮点,内地电影难免陷入在本土自娱自乐的狭隘境地,在海外变得毫无魅力。国产电影最近几年在三大电影节主竞赛单元中几乎集体失声,中国电影人只沦为电影节的看客、外围红地毯上的“走秀者”。
放眼看当下全球优秀的电影作品,或者基于对于金融危机、战争、灾难等困境的反思,或者对于人性、自我、生命的层层拷问,或者引领人们去追寻“真善美”。电影的时空感异常广阔 ,超越了民族、种族、国家的界限,在未来、虚拟之中任意穿梭。而内地的电影却在故事空间、手法上缺乏想象,情节通俗却不精辟,无法从一个文化的角度上去诠释人生。如果我们的电影无法让自己的观众信服,又怎么用一种文化说服世界,让外国观众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