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海结盟 凉山制造
剧中再现了刘伯承与果基小叶丹“歃血为盟”的历史场景。
国内首部聚焦长征途中“彝海结盟”事件的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彝海结盟》正在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频道热播。该剧真实再现汉彝“牵手”全过程,刘伯承所率领的红军分队用真诚感化彝族头人,认真落实民族政策,展现红军的崇高革命理想。
记者从央视获悉,《彝海结盟》由凉山文广传媒集团出品,王伟民导演执导,刘之冰、游大庆、侯祥玲、王辉、郑玉、李洪涛等实力派演员领衔主演,从开播以来收视强劲,创下全国卫视同时段电视剧播出连续排名收视率第一名。
再现红军过凉山战争场面真实生动
据华西都市报记者了解,电视剧《彝海结盟》是地道的“凉山制造”。该剧主要由凉山文广传媒集团投资并组织拍摄。这部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唯一一部以民族政策和民族团结为主题的电视剧作品,从开拍到后期制作,受到了央视高层的高度重视。从10月24日晚开始,被安排在央视8套隆重播出。
电视剧《彝海结盟》一亮相,便受到了全国观众的欢迎。这部源于历史、却高于历史,并有着重要历史意义的民族影视作品,剧中讲述的无论是红军长征期间巧夺金沙江、穿越大凉山彝区,还是强渡大渡河的故事,都有着真实的历史原型。该剧用影视艺术的手法将真实存在过的光辉岁月呈现在观众面前,扣人心弦的故事,真实生动的战争场面,为全国观众献上了一场热血激昂的影视盛宴。
刚刚播出4天,《彝海结盟》收视率一路飙升。《彝海结盟》具备事件的真实性、传奇性,充分展示了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军委的战略胆识、刘伯承的军事指挥才能,以及红军战士忠诚、英勇、机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光辉形象。特别是运用了大量笔墨细腻描写了共产党正确制定民族政策、红军正确执行民族政策的历史事实,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诬蔑红军、搞民族压迫的种种罪恶。《彝海结盟》谱写了一曲红军长征路的赞歌。
人物刻画很深刻彝族风情颇为点睛
该剧更是生动刻画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红军领导人的形象,特别是突出展现了刘伯承、聂荣臻等红军将领在完成先遣作用和处理与少数民族关系中表现出的高超智慧和弥天大勇。刘伯承作为该剧的一号人物,他的刻画既突出了他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忠诚于党和革命事业的共产党人本色,又表现出他作为红军高级指挥员处变不惊、临危不乱、足智多谋的大将风度;而陈锐南带领的红军侦察小分队,战士形象也设计和表演得十分生动感人,他们身上所体现的彝汉兄弟之情、民族之情和真挚的爱情,都对剧情的发展和红军精神的展现起了十分重要的深化作用。
彝族同胞的刻画也很成功。从小叶丹头人到武士拉铁、白彝姑娘诗薇等均有血有肉、性格鲜明,充分体现了彝族风情和他们受党的政策感化的成长和变化。各色人物的鲜活塑造,让红军长征中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画卷得以生动再现。红军长征是20世纪最能影响世界前途的重要事件之一,是充满理想和献身精神、用意志和勇气谱写的人类史诗。长征迸发出的激荡人心的强大力量,跨越时空,跨越民族,是人类为追求真理和光明而不懈努力的伟大史诗。电视剧《彝海结盟》用高度还原的历史和精致的画面铸就不朽“精神丰碑”,以恢弘壮丽的史诗巨制献礼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对当下社会学习、传承和弘扬长征精神有着非凡的意义。 华西都市报记者杜恩湖
革命史实
刘伯承的银元和战旗见证“彝海结盟”
革命题材电视剧《彝海结盟》正在央视热播,精彩感人的剧情让观众穿越到了弥漫着战火硝烟的长征岁月。与此同时,四川博物院举行的“伟大征途上的中国梦——红军长征在四川”展览上,也有着不少关于红军当年在彝族地区留下的珍贵文物,其中来自冕宁县红军长征纪念馆的两枚银元(上图)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展品之一。
虽然银元因年代久远而略微氧化,但斑斑锈迹中闪现的金属光泽依然清晰可见,如同红军和彝族同胞之间的深厚友谊,永不褪色。这两枚银元最开始的主人是著名红军将领刘伯承,它们又如何成为珍贵的革命文物呢?这背后有着比电视剧更催人泪下的故事。
当年红军长征经过四川冕宁县大桥镇时,刘伯承将军经由冕宁地下党同志的引介,认识了通晓彝语、熟悉彝族人风俗的陈志喜,并住在他家。刘伯承问陈志喜,红军怎样才能顺利通过彝区。陈志喜建议红军做好当地彝族头人中最有威望的果基小叶丹的工作,并说自己是小叶丹的干亲家,可以叫人把他请来。
这位彝族地区的普通汉人,促成了刘伯承与小叶丹“彝海结盟”。临别时,刘伯承拿出20块银元,作为住在陈志喜家的费用。后来陈志喜担任冕宁地方武装“抗捐军”队长,不料于1943年被当地保长派人杀害,时年45岁。直到解放后,刘伯承才获知陈志喜的死讯,心痛不已。后来,刘伯承派儿子刘蒙到冕宁拜访陈志喜遗孀徐宝珍老人,又从北京给徐宝珍寄过去一段衣料,表达其惦念之情。1986年10月7日,刘伯承在北京与世长辞,徐宝珍还曾作为特邀代表,赴京参加了刘帅的追悼会。
除了两枚银元,另一面参展的1935年中国彝民红军沽鸡支队旗帜也是红军和彝族人民友谊的见证。红军长征走到彝区时,大力宣传平等团结的民族政策,获得了彝族群众的支持。彝族果基家的首领小叶丹觉得红军和白军不同,于是提出要与刘司令员结义为兄弟,便有了传唱至今的民族团结佳话——“彝海结盟”。
红军在冕宁还帮助彝族群众建立起了地方武装,这面队旗就是这支地方武装的标识。但是,红军走后,反动军阀反扑,要追究小叶丹和刘伯承结为兄弟的责任,并要他们交出“中国彝民红军沽鸡支队”队旗。小叶丹及家人眼看房屋被焚、牛羊被劫,却怎么也不肯交出队旗。小叶丹夫人将队旗缝在裙下,或缝在背篼下等其他地方,随身四处转移,以躲避反动军阀的多次搜索。1952年,这面珍贵的旗帜被捐献给了人民政府。 华西都市报记者杨帆
链接
彝海结盟
1935年5月20日,刘伯承率中国工农红军一方面军先遣部队到达四川省冕宁县,21日,红军先头部队在进入大凉山拖乌彝族聚居地区时受阻。22日,红军先遣队宣传队队长肖华通过翻译向阻挠的彝族武装喊话:“红军是穷人的队伍,从这里经过是借道北上抗日。”经过翻译联系,彝族果基家首领小叶丹提出愿和刘伯承结为兄弟,于是双方在秀丽的彝海边举行了结盟仪式,因为当时没有酒,便从彝海中舀来两碗水,以水当酒,歃血为盟。此后,小叶丹带路,红军大队人马顺利通过了彝区,挥师北上,为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赢得了极其宝贵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