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国际音乐节开启歌剧造“梦”时刻
致敬莎翁,布里顿歌剧《仲夏夜之梦》迎中国首演
从气势恢宏的瓦格纳歌剧,到理查·施特劳斯的瑰丽舞台诗篇,近年来北京国际音乐节在歌剧之路上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止,至少每年都会将一部西方经典歌剧首次搬上中国舞台,而这项纪录在第十九届北京国际音乐节上得以延续。10月15日、16日,由北京国际音乐节与法国普罗旺斯-埃克斯国际艺术节合作呈现的这台《仲夏夜之梦》在北京保利剧院惊艳亮相,由英国作曲家本杰明·布里顿创作的这部歌剧《仲夏夜之梦》实现了该剧问世半个多世纪以来的中国首演,而国内歌剧舞台的又一项剧目演出空白也被填补。
25年以来首次在欧洲以外舞台演出
实际上北京观众对布里顿歌剧也并不陌生,早在2012年其所创作的歌剧《诺亚的洪水》就曾亮相当年北京国际音乐节的儿童专场,而次年在布里顿100周年诞辰之际,其最具代表性的歌剧《彼得·格赖姆斯》和大型合唱作品《战争安魂曲》也通过音乐节舞台与观众见面。今年,适逢戏剧泰斗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北京国际音乐节再度与布里顿结缘,将歌剧《仲夏夜之梦》这部成功的莎翁题材作品带到中国,让观众领略两位划时代艺术大师跨越时空的合作成果。在英国指挥家乔纳森·达灵顿执棒的中国爱乐乐团、英国圣三一合唱团和众歌唱家的倾力合作下,《仲夏夜之梦》展现了莎士比亚剧本中的全部主要人物,在尊重了原著的喜剧风格的前提下,布里顿以荒诞不羁的笔触勾勒出这部作品的奇幻色彩,将19世纪传统音乐风格与20世纪新锐技法融于一体,创作出这部150分钟长度的不朽杰作。
此次亮相本届北京国际音乐节的是由法国普罗旺斯-埃克斯国际艺术节制作并在1991年完成首演的舞台版本。2015年,为纪念莎士比亚诞辰450周年,该剧进行复演。今年初北京国际音乐节宣布与法国普罗旺斯-埃克斯国际艺术节展开为期五年的深度合作,《仲夏夜之梦》由此来到北京,首度与中国观众见面,而此番也是这部巨作问世25年来首次在欧洲以外的舞台进行演出。
舞台大师罗伯特·卡尔森开讲大师课
值得一提的,担任该剧导演的加拿大舞台大师罗伯特·卡尔森被业内人士称为“大神”,他是当今世界歌剧舞台顶级导演之一,其早年毕业于英国著名的布里斯托老维克戏剧学院,这奠定了其作为莎士比亚权威专家的身份。过去三十年来卡尔森活跃于欧美顶级舞台,其涉猎的剧目从巴洛克时期一直到20世纪现代主义歌剧,足迹遍布欧美所有顶级歌剧院,而他所执导的莎翁题材歌剧《麦克白》《奥赛罗》《法斯塔夫》更是倍受好评。2010年9月,卡尔森导演的瓦格纳四联剧《尼伯龙根的指环》曾在沪轰动上演,让中国观众第一次领略到这位天才导演的艺术魅力。而此次则是卡尔森的作品第一次在北京舞台亮相,北京国际音乐节为表彰其非凡的艺术贡献,将把今年的“年度艺术家”称号授予这位歌剧导演大师。
10月13日,由北京国际音乐节和拿督黄纪达基金会推出的罗伯特·卡尔森大师课吸引了国内诸多歌剧从业者,此次大师课也是本届音乐节的重要配套活动。北京国际音乐节艺术总监余隆和拿督黄纪达基金会创始人黄铃玳爵士夫人特意光临大师课现场,与中国观众一同聆听卡尔森的讲述。据主办方介绍,大师课希望能从顶尖大师那里学习创作顶级歌剧作品所需的重要元素,此外,也能让人深入了解歌剧与当代世界的关联,并了解歌剧仍是反映社会现实的一个重要形式。据悉,大师课的形式将在未来每届北京国际音乐节上精彩呈现,而这一合作关系也将在未来几年继续促成世界级歌剧、音乐制作、导演及舞台作品的呈现。
被环境歌剧《唐·璜》“浸没”
除了大舞台的鸿篇巨制之外,北京国际音乐节在歌剧的呈现方式上也做出更多探索,一台格外有趣的歌剧就在北京的时尚中心同时上演。10月12日至14日,北京三里屯太古里北区红馆,北京国际音乐节首次将浸没式环境歌剧的概念引入国内,由伦敦寂静歌剧团呈现的全新改编的莫扎特歌剧《唐·璜》以先声夺人打破传统观演关系的表演方式吸引了众多爱乐人士。
实际上,“浸没”的概念在其他表演艺术领域已被广泛实验并运用,如话剧、舞台剧,而《唐·璜》则是中国在歌剧领域打破观演关系的先锋尝试。三里屯太古里北区红馆作为演出场地,也特别根据全新形式的舞美设计为本剧量身改造。“这意味着我们需要一个浸没式的环境设计,让观众在一个最原生态最直接可以有身体接触的地方——他们可以坐在这个经过改造的模仿储藏室的场馆任何一个角落,听到和表演者一样的声场,被主人翁视听经历的一切包围,然后用他们的双眼看到唐璜闭眼后看到的东西。”《唐·璜》的舞美设计总监兹姬·嘉克博-威伯恩希望带给所有现场观众身临其境的体验,“与唐璜一起虎口脱险。这是一个挑战,有风险,但是,我们要的就是风险。”
与传统歌剧表现形式不同,《唐·璜》采用了数码音响现场的声效模拟和电子乐合成技术,将莫扎特的经典剧目在数字时代赋予新生,部分角色也以事先录制的视频在现场呈现,实现真人演员、虚拟演员、现场观众三位一体的交互。剧中的英文演唱则用中文字幕和多媒体投影相结合,唱词翻译也采用令人耳目一新的语言风格,让观众在每一个细节中感受到唐璜就在身边。有意思的是演出现场还可以随意走动,观众真正与艺术家处于同一维度的空间当中。
谈到创作这部环境歌剧的初衷,2016年国际歌剧奖青年导演获奖者、并两次赢得外西区最佳歌剧剧目奖和Sky Arts学院奖学金的黛西·艾文斯以发掘新歌剧观众为最大着眼点,将传统经典的歌剧结合声音技术和剧本编撰,重新诠释成新颖的嵌入式非剧场演出,她说,“我尽全力重新把歌剧概念建造起来,让它震耳欲聋,让它粗鲁残暴,让它感人泪下。我们从深度学习歌剧总谱出发,将我们喜欢的部分做全面的改编。我们到图书馆里‘游览’各种灵感来源——拜伦、萧伯纳、莫里哀和施特劳斯、马勒、柴科夫斯基……但我们最终回到故事本身——回到这个人物本身,回到唐璜这个男人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