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着复古圆框眼镜,下巴留着小胡子,作家龙一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总是面带微笑的脸和圆框眼镜后面充满智慧的眼睛。默默写作十年,作家龙一在2008年突然火了,让他一夜成名的是一篇只有1.4万字的短篇小说——《潜伏》。
“会进行小说创作都是命运安排。”昨日,首次来到成都的龙一为读者分享了《潜伏》背后的故事。
一夜成名 《潜伏》背后是十余年沉淀
2009年,改编自龙一同名短篇小说的电视剧《潜伏》播出,让很多对谍战剧已经失望的观众,又重新认识了谍战剧的魅力,《潜伏》也是电视剧史上少有的一边倒作品,几乎零差评。这部剧把孙红雷和姚晨推到事业的最巅峰,也让龙一一夜成名。
然而,说起《潜伏》的火爆,龙一却十分低调,称自己功劳很小:“它被改编成了电视剧,我则沾了电视剧的光,浪得了虚名。即使到现在,我也算不得是当红作家。”
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后,龙一在天津市作家协会一待就是十几年。“在写小说之前,我曾长期研究古代生活史、近代城市史和党史。”直到1997年,在天津一位朋友的“引诱”下,他才结束自己的“研究”,开始真正去写小说。
而这些研究内容,都成了他日后进行小说创作的源泉,龙一介绍,自己在研究党史时发现,为了不暴露自己的身份,地下工作者有很多以家庭做掩护,而假结婚则是常见的一种自我保护的办法。“在收集写作素材时,我把生活化放在第一位,然后再联系人物的特殊工作,也就考虑到了地下工作者也要处理工作和生活当中的问题和困境,这些是党史中没有提到的,都留给了作家巨大的想象空间。”龙一介绍,只有当作家在同类戏剧结构中挖掘出与众不同的内容时,这一结构才会历久弥新。这种典型人物的塑造,为《潜伏》的成功打下了基础。
五年一变
下一步尝试幻想类题材
小说《潜伏》《借枪》《代号》改编为电视连续剧播出。“潜伏”了十几年之后,龙一又精心打造了历史小说《暗探》《刺客》,深受读者的喜爱。
龙一表示,他的写作速度一向不快,平均5年换个题材类型,“一直重复自己,只会降低读者的期待。同时,从我个人而言,也愿意尝试新的题材类型,这也是在不断挑战自己,激发自己的创作激情。5年一换,在我看来是一个比较合适的时长。”他介绍,在题材的选择上主要还是在自己研究的城市历史、革命历史中选取。“我国的历史源远流长,这时候,我的这些历史研究就派上了用场。”
龙一透露,他正在进行幻想类题材方面的创作尝试。“其实我并不了解当代社会生活,这次我会设计一个全新的社会环境,来隐喻当代社会,当然,更多的只能等到以后再介绍。”此外,龙一还透露,电影版《潜伏》的工作也正在推进中。同时,自己也有其他作品在进行电视剧改编。
十年“潜伏”
工作生活中没有白下的功夫
“没有白下的功夫,”龙一说。在他看来,虽然在进入作协前十几年自己都没有作品,但对2009年《潜伏》的一炮而红却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把那段时间当作自己在读研究生,拿到的工资就是奖学金。那段时间的沉淀对我意义重大,直到现在,我的作品都在从中吸收养分。”
龙一拿自己的经历鼓励年轻人:“年轻人不要迷茫,选一个自己喜欢的方向努力学习奋斗,要相信自己的才华总有闪光的那天。”
不过,一向爱玩爱吃的龙一也有一套自己学习的方法。“为了督促自己学习,我每年都给自己制定目标,但我崇尚的是劳逸结合,所以每年的目标里有一个学习方面的,也有一个生活方面的。”龙一还分享了自己今年的目标,“一个是学习哲学,一个是学习竹板。”龙一介绍,自己现在基本都在网上学习。“网上有许多公开课,我在家就能学习到全世界名校的课程,非常方便。”
龙一表示,现在作家进行文学创作更加便利,“如今网络发达,文学作品的载体变多,网络上的作家群体很大。同时,在网络上资料很容易获取,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作家就不进行考证,否则写出来的作品就缺乏真实感。”龙一表示,成都在抗战时期既是学校、工厂的内迁地,又是抗战物资和军人的输出地,具有丰富的历史资源,他更鼓励成都的青年作家多写作反映四川本地故事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