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炮兵艰难走过的历史
电视剧《炮神》创央视八套收视新高,展现了——
中国炮兵艰难走过的历史
电视剧《炮神》剧照
日前,40集抗战题材电视剧《炮神》在央视八套黄金时段完美收官。该剧播出以来收视率节节攀升,创造年度佳绩。据全国数据网统计,该剧首播当日收视率达1.41%,随着播出延续,呈持续走高态势,拉升幅度较大。至全剧播出结束,平均收视率达1.91%,平均收视份额6.4%;单集最高收视率2.81%,单集最高收视份额高达10.95%,创2016年开年以来央视八套黄金时段收视新高。近日,中国电视艺委会在京召开了《炮神》专家研讨会。
《炮神》是国内首部以炮兵为题材,把“炮”作为电视剧主角的作品,展现了中国炮兵从无到有,再到组建炮校的20年风雨历程。从这部电视剧的剧名《炮神》就可以看出,该剧走的是传奇剧的路子。1927年,龙云与唐继尧各自率领的军队激战于昆明城外,男主角杨志华本来只是个马夫,可是他拿着鞋底当量尺,让炮弹准确地落在目标上,一战成名。清华大学教授尹鸿认为,这部电视剧的收视如此之好,与它是传奇剧关系很大。尹鸿说:“所有的传奇剧依赖于假定性,除了杨志华外,其他的人物,例如王铁头也带有很强的传奇性,他对火药及爆炸威力都有非常独到的理解。在这部电视剧中,对所有人都做了一个非常好的假定性的设计,使得所有的传奇故事都能够一一展开。此外,人物关系的设计也有很强的假定性。所有的人物不是师生,就是情敌、朋友、仇人。而且,杨志华打的第一炮,就打死了杜清明的弟弟,与杜清明结下了不能摆脱的关系。剧中人物间有民族情、兄妹情、夫妻情、抚养情,所有的戏剧冲突当中都包含情感冲突,所以人物关系和人物命运能够让观众牵肠挂肚。”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王伟国认为,剧中的人物关系设计得比较独特。第一组人物关系是杨志华、杜清明和他们的老师枝野胜男的关系,在讲武堂里面,日籍教官枝野胜男是杨志华和杜清明的老师;1937年后,枝野胜男参加侵华战争是军旅团长,他与两个学生由师生关系转换成民族对立,即侵略与反侵略战争的关系。第二组关系是杜清明与杨志华之间的人物关系,他们之间更多是心理的历程,或者说精神历史的关系,杜清明原先反共、仇共,在抗日战争中他被作为教官派到八路军中去教炮兵,在随后的几年时间里他亲眼目睹了八路军是怎么抗战的,最后在济南战役中起义,他的政治立场等等,都有一定的转变。
剧中的人物虽然假定性很强,却也能在历史中找到杨志华原型的影子,这就是被毛主席称为“神炮手”的赵章成。中国作协影视文学委员会副主任范咏戈说,我们军队从建军开始就非常注重炮兵,在长征当中,强渡大渡河时如果没有赵章成的三发炮弹,可能红军命运就会截然不同。赵章成在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他就是一个“炮神”,参加红军时不识字。看了这部电视剧,就像看到人民解放军炮兵的历史就是这么艰苦走过来一样。国民党的炮兵有一些是留德回来的,的确与剧中杜清明类似,但“最后就这样一支所谓土鳖、土包子,战胜了国民党的洋包子,其实就是因为我们赢得了人心”。
《炮神》从1927年开始一直叙述到新中国成立,时间跨度达20多年,把发生在此期间的国内革命战争、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的重大历史背景都融入了情节中去。中国电视艺委会评论员陈芳说,《炮神》采用微观叙事视角,通过一个个鲜活人物形象,深入发掘每一个事件、每一场战役的典型意义,从个别中反映出一般的本质规律和普遍的社会意义,回避了宏大叙事,着眼于像杨志华、杜清明、李慕兰、杜清时等个体在战争中所表现出来的复杂人性和情感。采用一种多线索的交叉平行的叙事方式,把这些人物分置到国民党、共产党、八路军、日军、新四军中去表现他们的成长经历,体悟他们的心路历程,从侧面折射出炮兵的成长。而且微观视角和多线索的叙事,包括在战争中表现的普通士兵,他们每个角色之间的故事都是呼应和关联的,以点带面,使观众能够知全身,增强了电视剧的叙事张力,同时使这部剧变得非常好看。王伟国表示,这部电视剧通过杨志华、杜清明和枝野胜男的命运纠葛,浓缩了20多年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历史,这是编剧智慧的体现。
与此同时,专家们也指出了该剧的一些不足,如剧中一些历史背景交代太模糊;有些历史事件“招之即来,挥之则去”,有时仅靠画外音来交代;人物的准确性、统一性还需打磨,有的人物缺乏成长空间;杨志华有时愚蠢有时又十分聪明,缺乏前后一致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