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陆
四川青少年文艺网

账号注册

已有账号?现在登录

邮箱
用户名
昵称
创建密码
确认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楚?点击换一组验证码。

一键登录

论坛导航

[进入] 文联网

x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协会动态 > 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突出抓好文艺界行风建设 五个“大力倡导”系列论述

来源:中国文艺网 2015-02-11

突出抓好文艺界行风建设五个大力倡导系列论述


 大力倡导担当使命


——论突出抓好文艺界行风建设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从这样的高度认识文艺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自己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关于文艺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和责任的论述,既是对文艺重要作用和崇高地位的充分肯定,更是对广大文艺工作者切实担当起历史使命的殷切期待。中国文联九届七次全委会工作报告专章强调突出抓好文艺界行风建设,与会代表在交流讨论中也将加强文艺界行风建设作为重要议题,不约而同地将担当使命作为加强文艺界行风建设的首要选项,“担当”成为引人瞩目的热词。大力倡导担当使命,这是文艺界对习近平总书记殷切期待的积极回应。


       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回望历史,古今中外,莫不如是。优秀的文艺作品总是记录时代的先声,优秀的作家、艺术家总是走在时代前列的先觉者。优秀的作家、艺术家,总是忠实而能动地把握时代脉搏,深刻而精准地反映社会存在,热情而艺术地铭记人民心声,广泛而持久地塑造民族精神。他们和他们的优秀作品一起,成为国家的象征,构成时代的精神高度、民族的精神图谱。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中华文化有着深厚的担当传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大文艺工作者,从来就有源于传统而又立足时代的勇于担当、不辱使命的情怀。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年代,还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时代,广大文艺工作者都自觉肩负起历史使命,与祖国同命运、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同呼吸,或创作大量优秀作品,激励斗志,指引方向,辨明义理,鞭挞丑恶,描摹着时代的风云,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或挺身而出,迎难而上,在大灾大难面前,在重要历史关头,以自己的巨大社会影响力,为国家分忧、为同胞解难、为社会加油。他们为民族竖起精神丰碑,历史也将他们的名字和作品铭刻在了民族的丰碑上。


       然而,随着中国社会的全方位深刻变革和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当下文艺界也出现了诸多症候。从作品内容来说,消解崇高、解构庄严、娱乐化、庸俗化不同程度存在;从创作态度来说,抄袭、山寨、粗制滥造等等屡见不鲜;从个人行为来说,追腥逐臭、攀附权贵、涉黄涉毒、道德失范等等时有耳闻。这些现象的产生有着复杂的原因,但其中十分重要的一条,就是放弃了担当,忘记了使命,丢掉了责任。


       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很好地担当使命,一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鲜活、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积极践行“爱国、为民、崇德、尚艺”的文艺界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二要练好内功。不断提高政治思想素质,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学养、涵养,不断创作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三要唱响中国梦。把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实践课题,自觉担当起中国梦主题创作的使命,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塑造中国形象,高扬中国精神,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只有这样,广大文艺工作者才能真正担当起历史使命,文艺界行风建设才抓住了根本,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大力倡导扎根人民


——二论突出抓好文艺界行风建设



     “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这样来论述文艺创作与人民的关系。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也是一个铁的规律。中国文联九届七次全委会提出大力倡导扎根人民的文艺界行风,既是对文艺规律的再次强调,更是对文联工作作出的重要部署。


     从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提出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人民大众服务,到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70多年来,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始终是党对文艺战线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无论在革命、建设还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一代又一代文艺工作者,始终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联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创作了一大批优秀文艺作品。他们以自己伟大而生动的文艺实践,为“人民的文艺”作出了最好的注脚,也为“人民的文艺”增添了闪光的亮色。


     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随着时代的发展,世情、国情、社情、民情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方面,物质富裕起来的人民对文艺的需求从来没有像当下这样强烈;另一方面,少数文艺工作者沉湎自我,不再沉下心来、俯下身子,不再接近普通人群、体验日常生活,形成需要与供给的不平衡。更普遍的情况则是,技术的进步让文艺创作的方式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一些画家自得于以拍照取代速写,一些曲艺家满足于从网上找段子,一些作家沉湎于从道听途说里找故事原型……在足不出户便可知天下事的情境里,弹指之间,大到国际风云,小到家长里短,都可一“网”打尽。于是,脱离人民、逃避现实,闭门造车、胡编乱造,无病呻吟、浮躁虚饰……种种乱象不可避免地滋生。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文艺工作者和人民群众的空间距离不再遥远,然而一些人与人民群众的心理距离、情感距离却越来越远。


     感情体现立场,感情决定态度。文艺工作者要扎根人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便是建立与人民群众的情感纽带、血肉联系,“拆除心的围墙,架起心的桥梁”。深入生活,不仅要身入,还要心入,更要情入。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满含对人民的悲悯,他的作品因此流芳千古;柳青辞去县委副书记职务,扎根山村14年,与乡亲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创业史》因此成为新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文艺工作者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古往今来,概莫能外。只有对人民爱得真挚、爱得彻底、爱得持久,从人民生活的沃土中汲取充沛的地气和营养,才能创作出真正接地气、有温度的作品,也才能冲破自己生活圈子的“小我”走向代表人民群众的“大我”。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时代变化了,科技进步了,网络发达了,文艺家有了更多元的渠道和人民保持联系,但务必切记,这一切并不能替代扎根人民之中,和群众面对面、手挽手进行心灵的沟通和情感的交流。文艺志愿服务,是服务人民、扎根人民的有效渠道。在文艺志愿服务的旗帜下,在文艺志愿服务的舞台上,广大文艺工作者在慰问演出、展览展示、文艺培训、文艺支教等活动中,不断拉近与人民的感情,增强与人民的联系。中国文联九届七次全委会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进一步加强政策扶持、健全长效机制,充分利用定点联系、蹲点体验、交流挂职、结对帮扶等多种途径,积极建立深入生活的联系点,最大限度地组织动员广大文艺工作者到人民中去,感受人民追梦铸梦的火热实践,密切与人民的感情纽带。随着扶持力度的加大,机制的健全,广大文艺工作者必将在贴近人民、服务人民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只有在贴近人民、服务人民、扎根人民的过程中,文艺界行风建设才能取得扎实有效的成果。


大力倡导创新求精

——三论突出抓好文艺界行风建设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而要代表时代风貌,引领时代风气,就要不断创新。“文艺工作者要志存高远,随着时代生活创新,以自己的艺术个性进行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对创新提出了明确要求。中国文联九届七次全委会将大力倡导创新求精作为突出抓好文艺界行风建设的重要环节,呼吁广大文艺工作者把创新精神贯穿于文艺创作全过程,增强文艺原创能力。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作品;伟大作品的产生,离不开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时代氛围和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文艺创新风尚。


    “歌谣文理,与世推移。”时代精神的文艺表达,始终回荡着创新求精的激情。回望历史,汉有大赋,雄辞壮采;盛唐诗篇,辉煌灿烂。放眼世界,绘画有法国印象派对新古典主义的突破;文学有俄罗斯从普希金到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契诃夫的峰峦迭峙、异彩纷呈。改革开放,春风鼓荡;创新进取,正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脉动。创新求精,是历史的规律,是艺术的选择,是时代和人民的呼唤。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创新求精,就是要有“高原”更要有“高峰”,为伟大时代立精神、树正气,谱写壮美篇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迎来文艺发展的春天,文艺人才辈出,文艺百花争妍,产生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当前,要努力改变文艺创作存在的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要扭转搜奇猎艳、抄袭模仿、千篇一律、拖沓注水、机械生产的慵懒模式,就必须创作生产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这是文艺价值引领的必然要求。


    “因而能革,天道乃得;革而能因,天道乃驯。”创新求精,就是要遵循艺术规律,科学继承,深接地气,感天时之变化,发时代之先声。中华文艺,积淀丰厚,绚丽多彩。创新求精,必然是在继承和遵循艺术规律基础上的创新;科学创新,才能做到有效的继承。长期以来,广大文艺工作者扎根人民、呼应时代,创作出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但也有一些违背艺术规律的创作,或忽视艺术的美学规律,一味追求奢华包装、求大求全,或食古不化、食洋不化,生硬移植照搬,或盲目投入,缺乏艺术创新意识,浪费人力物力。创新求精,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继承传统,是讲述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有效途径。


    “惟进取也故日新。”创新求精,就是要志存高远,立时代潮头,始终追求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当今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文化思潮日益多元,受众需求日趋多样,文艺创作的观念与手段、内容与形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广大文艺工作者必须定神静心,坚守价值,坚持品位,精益求精。追求思想精深,要深入开掘博大精深的传统思想资源、美学资源,深入火热生活,把握时代脉动;追求艺术精湛,要摸透艺术规律,善于提炼细节、塑造人物,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追求制作精良,要善于利用视听新技术和数字化、互联网等现代科技手段,融合和集成多种要素,进行深度创新。创新求精,是确立时代经典、树立时代标识、彰显时代风貌的重要手段。


    创新求精,是途径和手段,也是规律和使命。长期以来,通过“五个一工程”“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以及中国戏剧梅花奖等各类文艺评奖和加强文艺评论引导等方式,推动了文艺体裁内容、表现手法、业态样式创新,取得了良好的实效。近年来,中国文联充分发挥制度优势、组织优势,扶持和实施中国梦和爱国主义主题等重大题材创作项目,开展有效引导,示范效果明显。伟大时代,万象维新,有志于民族文化伟大复兴的文艺工作者,当勇立潮头,独辟蹊径,以高标独领的精品力作,开创中国文艺的一片新天地。


大力倡导健康批评

——四论突出抓好文艺界行风建设



    “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倡导说真话、讲道理,营造开展文艺批评的良好氛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深刻阐明了文艺批评的重要作用,并对如何加强文艺评论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中国文联九届七次全委会大力倡导将开展健康批评当做突出抓好文艺界行风建设的重要抓手之一,可以说抓到了点上。


    文艺批评是文艺事业重要组成部分,在引导文艺创作、坚持正确方向、探索文艺规律、推介优秀作品、提高鉴赏水平、批评不良倾向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文艺批评与文艺创作并称“车之双轮” 、“鸟之两翼” ,二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作品,伟大的时代同样呼唤伟大的文艺批评。19世纪苏俄文学的繁荣,固然与一批高峰式的作家有关,同样与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为代表的高峰式的批评家有关。


    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文艺评论工作,无论是革命建设还是改革开放时期,都注重把党的文艺方针、文艺主张融汇到文艺评论当中,都强调用科学、积极的文艺批评推动文艺繁荣发展,这极大地推动了文艺评论积极健康的发展。


    应当看到,当前文艺批评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生搬硬套西方批评话语;把思想性、艺术性、社会效益抛诸脑后,而以收视率、点击量、票房数论作品成败得失;圈子批评、面子批评、票子批评为人诟病却未根治;理论勇气、理论功底缺乏导致批评乏力、缺位。这些问题的存在,更加凸显倡导健康批评以加强文艺界行风建设的重要性。


    开展健康的文艺批评,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牢牢把握正确的评论方向。文艺评论工作者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和唯物史观,认真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实践的新鲜经验,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指导文艺评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文艺评论之中,引领文艺思潮,做出明确的价值判断,是其所是,非其所非,大力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传递正能量。


    要始终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牢牢树立科学的批评标准。从历史的维度、人民的角度、艺术的深度和美学的厚度来开展文艺批评,是实现文艺批评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参照系。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继承创新中国古代批评理论优秀遗产,批判借鉴现代西方文艺理论,在深刻把握中华民族的审美习惯和审美规律的基础上,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四个向度上进行深入开掘、建立科学标准,开文艺评论新风,有效克服当下文艺批评乱象。


    要始终倡导说真话、讲道理,大力营造健康的批评氛围。评论要严肃认真地考虑社会效果,树立强烈的底线意识、责任意识、担当意识,绝不把粗制滥造、格调低下甚至导向错误的文艺作品推介给社会。正确处理义利关系,本着最大的诚意和善意,在艺术作品质量上敢于实事求是,对各种不良作品、现象、思潮敢于表明态度,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敢于表明立场,坚决摒弃捧杀和棒杀,讲真话、讲道理、讲正气,有原则、有锋芒、有战斗性。要发扬学术民主和艺术民主,实现百家争鸣,不断营造有利于文艺评论繁荣活跃、团结和谐的良好环境。


    要始终注重文艺批评人才培养,着力建设优秀的批评队伍。文艺批评要健康发展,离不开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工作机制。自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成立以来,中国文联团结了一大批优秀文艺评论人才,组织编撰年度中国艺术发展报告,开展文艺评论评奖,举办专题文艺论坛,努力扩大文艺评论工作者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中国艺术报》 、中国文艺网等中国文联和全国性文艺家协会各专业报刊网积极发挥文艺类报刊网在文艺批评中的主流阵地和主力军作用,努力开创文艺评论新风。要进一步廓清风气,提升影响,壮大队伍,巩固阵地。


    “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 ”只有健康发展的文艺批评,才能担此重任,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才能有效克服文艺界行风建设中的种种问题,推动文艺界保持气正风清。


大力倡导崇德尚艺

——五论突出抓好文艺界行风建设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精神,文艺工作者不仅要在文艺创作上追求卓越,而且要在思想道德修养上追求卓越。讲品位、重艺德,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为自身留清名。中国文联九届七次全委会特别强调,要大力倡导崇德尚艺的良好行业风气,全面提升文艺队伍职业道德素质和精神追求,以引领时代风貌。


    “士不立品者,必无文章。”德,见于理想境界、道德品行、人格操守,是文艺工作者立身处世之根、人格魅力之本。“立德、立功、立言”,在古人“三不朽”的价值排序中,“德”尊首位。人品决定艺品,立艺先要立德。鲁迅匕首投枪写国魂,梅兰芳蓄须明志抵日寇……那些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文艺名家,莫不是拥有崇高的理想信念、思想境界、精神追求和人格品行的艺苑表率。只有志存高远,具备良好的个人品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职业精神、价值取向、社会信誉等,才不枉“人类灵魂工程师”称号。


    “生命有涯,艺无止境。”艺,成于艺术才华、艺术追求、艺术造诣,是文艺工作者成就事业之基。艺术魅力源自艺术创造力。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侯宝林穷尽毕生立新承古,常香玉70载艺途书写“戏比天大”,吴冠中倾其一世不负丹青……那些永驻人们心间的艺术大师,哪个不是诚心笃志,心无旁骛,耐得住大寂寞,下得了苦功夫,坚守住大格局的典范?只有潜心耕耘、用心创造、抓铁有印、踏石留痕,才能成就真正的文艺家,登顶艺术的高峰。


    德与艺,相辅相成、二位一体、辩证统一。“艺者,德之枝叶也;德者,人之根干也。”德是艺之魂,决定艺的方向;艺为德之本,奠定德的基础。戏比天大,德如地厚。“德艺双馨”早已成为艺术家的人格艺品的万古标程。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转型期的中国,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理想信念淡漠、人生观价值观扭曲,当此之时,用文艺发挥启迪思想、烛照心灵的社会价值,是文艺工作者必须承担的时代命题。当下我国文艺事业百花争艳,蓬勃发展,但必须看到文艺队伍中,品之不坚者,囿于功名之困、利益之扰,赶场子、拉粉丝、侵权假唱等现象屡见不鲜;德之失守者,是非不辨、善恶不明、美丑不分,把低级趣味当通俗易懂,把迎合媚俗当喜闻乐见,甚至“黄、赌、毒、黑”等违法乱纪行为时有发生;学而不恒者,原创力匮乏,抄袭模仿、千篇一律,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等问题猖獗泛滥;艺而不精者,脱离群众、闭门造车、无病呻吟、食洋不化等现象甚嚣尘上……辱没了中国精神,丢失了骨气底气,这是文艺界亟待解决的沉疴重疾。


    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文艺工作者责无旁贷要做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率先垂范做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守护者、传播者,自觉追求德艺双馨,以优良的行业风气引领社会风尚。中国文联多年来持续表彰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大力倡导践行以“爱国、为民、崇德、尚艺”为内容的文艺界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文艺工作者职业道德公约》,一大批优秀文艺名家联名发布《中国文艺工作者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议书》,凝聚起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共同价值追求,为文艺界确立了神圣价值航标。


    伟大的时代期待广大文艺工作者崇德尚艺,担当使命。文艺工作者要以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为指导,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自觉坚守艺术理想;要修身律己、磨砺品行,不断提高学养、涵养、修养;要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文化修养、艺术训练,讲品位,重艺德;要努力做到言为士则、行为世范,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好中国声音、奏响时代主旋律;要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发挥文艺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独特作用,积聚和传播正能量,激发亿万人民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来源:《中国艺术报》)


0

联系我们| 联合会简介| 关于我们| 招聘信息| 合作招商| 广告服务| 客服中心| 协作单位|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1 CFLAC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四川省青少年文学艺术联合会

蜀ICP备13016095号-3     川公网安备 510107020016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