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云朵上而来羌族作家沉稳前行
关注四川少数民族作家群
日前,羌族作家雷子的最新散文集《天真的梦与羌野的梦》正式出版。今年下半年,她还将出版一本诗集《逆时光》。两本书中,既有关于古老民族记忆的探寻,也有对于现代生活的思考。
羌族被称为“云朵上的民族”,作为历史最悠久的民族之一,虽没有文字,却依靠口口相传方式,传承下来很多神话、传说、歌谣等民间文学。而近年来,一批羌族作家,则在放声表达。在汶川县文联主席、羌族作家羊子看来,羌族作家虽然人数少,但人员构成、作品创作均比较稳定,“一路沉稳前行”。
2008年成为分水岭
今年40余岁的羊子,原名杨国庆,是一位比较活跃的羌族作家。去年,他主编的《羌族文学》杂志组织召开了第二届羌族文学研讨会,邀请大批作家走进当地,对羌族文学创作和翻译(包括羌族民间文学)、羌族文化等进行学术研讨。
羊子告诉记者,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是羌族作家创作的一个重要分水岭。地震发生后,羌族赖以生存的地区受到极大破坏,但同时也引起外界对于整个羌族社会、经济和文化的空前关注和支持,在此机遇下,羌族文学实现飞跃发展,创作的作品、出版的专著、产生的影响,超过了以往所有时期的总和。
同时,在创作内容上,也有了改变。“因为外界的关注,大量的人、事和资源涌进当地,让羌族作家们反而开始加强了对人类整体的生存的重视。”羊子说,作家们创作出的作品见证了灾后重建,并且从个体的情怀走向群体的思考。
就在当年,羊子开始写作《汶川羌》诗歌。这首长诗耗时两年,曾参评第六届鲁迅文学奖,被称为“将个体和群体,历史与现实,情感与理智,时代与命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诗性且理性地表达了汶川大地震发生在一个诗人,一个幸存者,一个地方,一个民族身心上的深刻作用和巨大影响”。
被誉为“羌族第一代著名作家”的谷运龙,也在2008年后写出了《平凡:5·12汶川大地震百日记》等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从本地走向外界
截至去年底,四川羌族作家中共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3人、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5人、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20余人。这个人数不多的群体,创作出的作品也多次获得过国家级和省级奖项。
随着整个羌族生活地区与外界交流的逐渐增多,羌族作家们开始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领域,并纷纷走向外地创作。
即将出版的新诗集《逆时光》,是雷子今年初参加鲁迅文学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培训班学习期间完成的。8年前,雷子曾凭诗集《雪灼》获得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在她看来,快十年的时间里,因为去的地方更多、眼界更开阔,所以写作上关注的东西也更多。她除了写羌族,也要写彝族等其他少数民族,此外还写“速度与激情”等十分现代化的题材。“我不愿把自己局限起来,而是尝试更多元化的写作,只要是对自己有感触的东西,都可以写。”
去年,羊子通过参与中国作家协会首次组织56个民族作家开展创作采风活动,走进了赣南老区瑞金、宁都、兴国、赣县、会昌、寻乌、龙南等地,并创作组诗《赣南:新中国的源头》;而羌族作家王明军则创作了组诗《一条摇曳在广西的裙裾》,描写他在广西采风时的感悟。“如果说在此之前的当代羌族新诗,还在应付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寻找自己,确证自己的独特性的话,那么在大灾难之后的羌族诗人,有了一个诗人的‘自觉’,更多地深入到个体内心,彰显出精湛的个人技艺。”西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王学东如此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