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将熊猫和赫本优雅地画到了一起
8月17日下午,重庆。处理完当天的工作,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特聘教授张奇开回到工作室,继续筹备将于9月中旬在成都举办的熊猫主题作品展。
这位遂宁射洪籍艺术家与熊猫结缘20年,自从2005年动笔进行熊猫系列创作以来,已完成约百件相关的油画作品。“当年到日本留学,只要我说来自四川,日本人都会说:知道知道,有熊猫的地方!”张奇开表示,希望自己笔下的熊猫,也能成为成都和四川的代言人。
□本报记者 余如波
认养国宝激发创作灵感
1996年,已经移居德国的张奇开有一次回到重庆,恰逢重庆动物园开展艺术家领养动物的活动。“他们选中了我,问我最希望领养什么动物,我脱口而出:熊猫!其实那时候我对熊猫一无所知,只觉得它可爱而已,它还从来没有进入过我的画面。”
举行领养仪式当天,张奇开近距离与领养的熊猫“竹囡”见面。“‘竹囡’从远处向我走来,非常可爱,但当它把一只手掌放在我的腿上时,我骤然紧张起来。”张奇开说,尽管那时候“竹囡”才几岁,却已经有了硕大的身躯。“也许真是缘分,‘竹囡’对我十分友好,不时地用它的脸庞靠近我,对我表现出特有的亲昵。从那一刻起,我开始坚信它一定能成为我的艺术主题。”
实际上,早在1987年赴日留学后,张奇开便将动物作为作品的主要符号。一开始,他主要描绘虎、豹、狼等野性十足的动物,通过在画面中营造一个一尘不染的空间,表达人类文明与自然、社会和个人的冲突。然而在着手进行熊猫系列创作的过程中,张奇开却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
“当时我还生活在德国,在异国文化环境中,很难把纯粹的中国符号植入画面。2002年回国最初的阶段,我又发现我的动物系列与中国当下存在着对接上的错位,这里的受众与我的绘画语言有一定的隔阂。”张奇开觉得,自己必须改变过去的绘画语言,选择一种新的符号或模式。
笔下的熊猫属于世界
从认养“竹囡”到动笔创作,张奇开经过了长达9年的思考。“当我重新生活在中国,观察这个已经显得陌生的国度,我才发现画熊猫不能局限于过去的、本土的审美经验。”
多年旅居海外,张奇开发现在有关中国的概念和符号中,外国人对熊猫的认知度往往高于龙、长城、孔子、老子、京剧、功夫等等。“有一个以熊猫为主题的网站Pandapia,每天都有很多海外网友在线观看。”
2005年,张奇开开始进行熊猫系列的创作。“和我过去画的动物不一样的是,它不再被动地沉思默想,而是用人格化的姿态主动地介入事件。”在他笔下,熊猫作为一种充满象征意义的动物,既可以打开大门将游人引入天坛,也可以乘坐核桃壳遨游在纽约曼哈顿上空。张奇开还创作了熊猫手持身份证的作品,“这是个国际化的世界,移动成为当下生活很重要的方式,在不断变迁的生活状态下,熊猫也想有正式的身份。”
他还将熊猫与奥黛丽·赫本、玛丽莲·梦露、乔布斯等名人放进同一画面,从而造成一种既真实又魔幻的状态。张奇开透露,熊猫系列作品先后在英、法、德、意、日、韩等地展出,其中不少被国外藏家买下。“它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