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画院美术馆还原一个你不知道的李斯特
李斯特“来”北京了——北京画院美术馆还原一个你不知道的李斯特
李斯特肖像(石版画) 约瑟夫·克瑞胡波
2010至2011赛季,日本花样滑冰名将浅田真央的自由滑曲目使用了被法国作曲家柏辽兹誉为“钢琴之王”的匈牙利音乐家弗朗茨·李斯特的名曲《爱之梦》,被外界视作状态回归的开端;浅田真央还曾特别访问了布达佩斯的弗朗茨·李斯特纪念馆,“原来他长得这么帅啊”,真央很花痴。
不知道她那时有没有仔细参观过李斯特的《爱之梦》乐谱手稿,但如今身处北京的观众则有机会看到他的手稿了——还有70余件关于李斯特的油画、雕塑、遗物、文献和历史照片——汇聚在由匈牙利国家美术馆、匈牙利李斯特故居博物馆、北京市对外文化交流事务中心和北京画院主办的“匈牙利狂想曲——‘钢琴之王’的浪漫主义”展览中,纪念李斯特逝世130周年,力图向观众呈献李斯特璀璨的艺术人生,并引领大家走近他所身处的浪漫主义时代。
不加任何粉饰的最真实的
“钢琴之王”和“烟枪”
1811年10月22日,弗朗茨·李斯特出生于当时隶属匈牙利帝国的多波尔杨村;他出生时,两位古典主义音乐大师海顿和莫扎特已经去世,贝多芬当时正在创作他的《第八交响曲》,时年14岁的弗朗茨·舒伯特正在创作他的歌剧处女作,而拿破仑正准备征服俄国。在展厅正中,一架1867年李斯特同款的埃拉尔钢琴摆在其中,昭示着李斯特与钢琴一生的“痴缠”。
李斯特第一次在公众音乐会上表演时9岁,但是他于1823年4月13日在维也纳的音乐会被看作是他生涯中的初次登台。根据传闻,贝多芬在李斯特演出之后亲吻其额头的一幕坚定了他成为艺术家的道路。这一场面被描画在参展的李斯特艺术生涯50周年纪念页上。不过,李斯特于1875年口述与贝多芬见面的场景却是截然不同的版本:根据李斯特的描述,他能够在11岁左右前往“乐圣”的家中接受单独指点,完全是得益于恩师车尔尼对贝多芬的再三恳求;李斯特也将这段短暂的珍贵经历视为个人音乐生涯的“艺术洗礼仪式”。而本次展览策展人王加则介绍,鉴于1823年贝多芬已接近完全失聪的事实和他晚年古怪的脾气,无论是李斯特的口述还是画作中贝多芬在演出后亲吻李斯特额头的场景,百余年来西方古典音乐界均认为疑点重重。关于李斯特本人是否真的见过贝多芬,时至今日仍无法盖棺定论。唯一能够确定的,则是李斯特视贝多芬为毕生偶像。
1820年初,得力于钢琴制造者塞巴斯蒂安·埃拉尔和伊格纳茨·普拉耶尔的贡献,钢琴作为乐器得到了快速发展。钢琴的改良要求钢琴家有更加精确和迅捷的技术,所以钢琴家需要时间去重新学习钢琴,因为一些演奏的细节是全新的。匈牙利音乐博物馆馆长、本次展览策展人、钢琴家阿莱克斯·西拉西认为,通过练习钢琴,李斯特有了改革性的发现——他意识到不同的演奏方式可以完善他作为诠释者的能力,他可以用钢琴演绎或重现吹奏乐器、弦乐器、甚至整个管弦乐队所演奏出的音色。因此钢琴家可以成为指挥、演唱者或独奏者,换言之,是一位诠释者。
北京画院院长王明明认为,对于学习钢琴的朋友们以及西方古典乐迷来说,弗朗茨·李斯特的意义不言而喻。作为西方古典音乐史上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超级明星,乐迷对他最耳熟能详的,莫过于他作为“炫技派鼻祖”那精湛的钢琴演奏技巧。然而,通过此次策划举办李斯特纪念展,主办方更希望以音乐与绘画相结合的展陈方式,向观者呈现出一个全面的、不加任何粉饰的最真实的“钢琴之王”。身为19世纪上半叶最才华横溢并兼具偶像气质的演奏大师,以“李斯特狂”席卷欧洲大陆的他却在35岁的巅峰时期急流勇退告别舞台,潜心作曲并皈依宗教。在音乐层面,抛开华丽且高难度的演奏技巧,李斯特的作曲有着超越时代的解读、远见和表达方式。他不仅以自己的理解改编了大量已故作曲家所创作的曲目,还首创了交响诗体裁,这是他超前的一面。在教育及影响层面,被视为莫扎特之后最天赋异禀的“神童”的李斯特,一生秉持着“天才赋予责任”这句名言。甚至,在最为浅显的流行文化中,也能得见李斯特的影响——1946年的动画片《猫和老鼠》中,Tom猫娴熟地演奏出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第2号》,尽管老鼠Jerry不停“作妖”,Tom却没有弹错一个键——可见制作人员的音乐功力,亦可见李斯特的影响力之广。
然而,神童天才的背后,恐怕真央也不知道的是——帅哥李斯特竟然是个老烟枪:展览中展示了他的烟斗;西拉西说,有资料显示,李斯特酷爱抽雪茄,据说他能一边口述信件一边给学生示范琴技,同时抽着雪茄,烟灰还不落在琴上……
“旅行家”撑起
“钢琴独奏会”
谁说大师一定是要离群索居、创作起来眉头紧皱、半夜嚎叫的狂人,帅哥李斯特和他那个时代的名人可不是这样——展览中特别设计了李斯特的朋友圈拍照板,一场演出结束,大仲马、柏辽兹、乔治桑、雨果、门德尔松、海涅、舒曼、帕格尼尼、瓦格纳、缪塞、车尔尼……都来“点赞”——真的是“赞”哦,当然还有“打情骂俏”……
李斯特在绘画界也吃得开!现藏于李斯特故居博物馆的带手绘李斯特肖像的音乐会请柬,上面有匈牙利知名画家米哈伊·蒙卡奇用红墨水笔画的李斯特肖像:1886年3月23日,蒙卡奇在他的巴黎沙龙里接待了已逾七旬的李斯特,在邀请函上,他用自己手绘的李斯特肖像做了装饰以示敬意。这幅素描也是被匈牙利博物馆界官方证实的李斯特临终前最后一张肖像画。而当天节目单上的第八首曲目,便是李斯特献给蒙卡奇的《匈牙利狂想曲第16号》;而在节目单上,还出现了圣桑的名字—— 一件小小的文献,大师之间的友谊、大师提携弟子的真诚昭然若揭;同时展出的还有匈牙利国家美术馆出借的蒙卡奇在李斯特去世前所创作的最后一幅油画肖像、堪称“镇馆之宝”的《李斯特1886年肖像》,成为本次展览的一大亮点。
除了蒙卡奇,李斯特与许多同时代的音乐大师都有着深厚的情谊,有着有趣生动的故事,比如他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位钢琴老师车尔尼,对他影响甚大的“魔鬼”小提琴家帕格尼尼,他的挚友柏辽兹、肖邦、瓦格纳……美术作品、文献、照片展示出“钢琴之王”和他的挚友、老师、弟子之间的交往,也呈现了他如何探索音乐的新巅峰,如何在那个时代进行了让整个欧洲为之疯狂的巡回演出。
谈及巡回演出,不能不说李斯特在1839年至1847年完成的令音乐史都震颤的欧洲巡演——北至圣彼得堡(1842年、1843年),东至莫斯科(1843年),南至直布罗陀(1845年)、伊斯坦布尔(1847年),西至里斯本(1844年、1845年),在只有马车而没有飞机、汽车和最“杀”时间的手机的时代,李斯特几乎到访了欧洲的每一个国家,包括一些偏远的地方,如爱尔兰科克郡、直布罗陀和伊斯坦布尔。王加介绍,李斯特巡演的巅峰期是于1841年12月底至1842年3月初在柏林的第21场演奏会,真正的“李斯特狂”于1842年诞生并席卷全欧。在巡演期间,李斯特于1840年6月9日在伦敦第一次提出“钢琴独奏会”这个概念。自此之后,它就成了一种正式的表演方式并被钢琴家们传承下去——李斯特向世人证明了钢琴本身就足以撑起一场音乐会。谈及“李斯特狂”的氛围,西拉西认为,得益于信息的日趋畅通,个人或国家间的思想才可以无阻碍地互相交流,“当艺术家们为浪漫主义音乐、文学和艺术创造新的艺术语言时,可以融合欧洲国家不同的文化和具体的特点。例如肖邦的波兰特质、李斯特的匈牙利人格、舒曼和瓦格纳的德国特色、圣桑的法国风格、葛利格的挪威风情等个人色彩被整合在一起,浪漫主义音乐因此与众不同,少了任何一种特色都会不完整。”
1847年,在俄国伊里沙弗格勒举行了一场音乐会后,李斯特做出决定:结束自己音乐会演奏家的生涯。“伊里沙弗格勒是我这么多年演奏生涯的一个阶段性标志。现在我想好好利用自己的时间,安定地生活,这样我才能前进得更快。”时年李斯特未满36岁,便早早结束了自己的钢琴家生涯,担任魏玛宫廷乐长,负责组织举行每季的音乐会。
这一决定源于他逐渐对生活的力不从心、对婚姻的不如意,19世纪60年代,他选择在罗马这座永恒之城定居下来,抽出时间重整宗教音乐;在他的宗教作品里,他将古代传统和新世界的音乐形式与和声以带有深刻个人色彩的方式结合在一起。1865年,他选择接受低品神职成为李斯特神父,这也是晚年李斯特始终身着神父袍服的缘由。
具有匈牙利血统、母语是德语、但偏爱用法语思考和表达的李斯特并不会匈牙利语,但这并不有损于他是匈牙利杰出音乐家的身份;同时,帅气、潇洒、激情澎湃、桃李满天下的形象也更因抽雪茄和众多文艺“大咖”都经历过的——众多八卦花边故事而愈发立体——然而,展览中那些关于八卦和“打情骂俏”的元素,作为一个严肃的媒体,我们并不准备写,请自己去看吧,就在北京画院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