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舞蹈,大山里的孩子有了艺术梦
因为舞蹈,大山里的孩子有了艺术梦
——“新农村少儿舞蹈美育工程——少数民族舞蹈课堂”实施4年成果观察
低矮的小屋,黑乎乎的墙壁上贴着几张奖状,阳光透过花窗帘,照在大炕上两团破旧的被子上。这是甘肃酒泉玉门市独山子民族学校四年级小学生马明农的家。6月15日,烈日胜火,马明农家迎来了远方的客人。中国舞协主席、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冯双白及苏孝林、黄俭、陈军、郎永春、苟西言、金淑梅等一行十余人到此进行“新农村少儿舞蹈美育工程——少数民族舞蹈课堂”实施4年来的成果调研。
“跳舞就像和家人在一起,很温暖的感觉”
马明农是“新农村少儿舞蹈美育工程”的众多受益者之一。独山子乡是移民乡,土地贫瘠,当地的百姓生活条件差,不重视孩子教育,觉得“卖饼可以挣钱,卖面也可以挣钱,读书挣不来钱”。13岁的马明农和11岁的妹妹马小君相依为命,父母“不知道到哪里去了”,长期不在身边,60多岁的爷爷奶奶从故乡来陪伴两人成长,无奈无力抚养,又弃两人而去,只有叔叔偶尔来照应一下。每逢七八月份,枸杞成熟,兄妹便利用暑假时间帮人采摘枸杞,早上4点半就开始劳动,每人每天挣90元,平常还去拔草挣钱,去年一年收入4200多元。这样艰辛的生活中,马明农逃课、打架、顶撞老师,一度成了“问题孩子”。
在酒泉,像马明农这样的孩子还不少。2013年,中国舞协、甘肃省文联、甘肃省舞协开展的舞蹈志愿服务项目“全国新农村少儿舞蹈美育工程”推广到这里,开展“少数民族舞蹈课堂”。甘肃省舞协副主席金淑梅从玉门小金湾民族学校抓起,80所学校的近3万名孩子学会了跳舞并爱上了舞蹈,200名舞蹈零基础的文化课老师被培养成了舞蹈志愿者,马明农和他的小伙伴们的命运也由此发生了改变。因为舞蹈,这些从未走出过大山的孩子走上了中央电视台的大舞台演出,走进了首都北京,对世界有了新的认知;因为舞蹈,孩子们的精神面貌也彻底转变,不再逃课,不再打架,更加阳光自信,学习成绩也直线上升。马明农喜欢语文课,以前语文只考四五十分,现在语文考90多分,问他为什么,他说:“学跳舞后慢慢地改变,想要好好学习了。”另一个小金湾民族学校的孩子包新宇说“跳舞就像和家人在一起,很温暖的感觉”,还像小大人一样满脸严肃地告诉记者:“跳舞是可以改变人生的。”
文化扶贫,不仅是教会孩子们跳舞,更是帮助孩子们更好地成长
见到冯双白,孩子们叫他“冯爷爷”,羞涩地表达着“冯爷爷,我喜欢你”。“新农村少儿舞蹈美育工程”正是冯双白发起的,自2006年至今已走过10个年头。10年前,在北京顺义一所农村小学做试点时,有人问冯双白这项工程准备做几年?冯双白回答:至少做30年,最好能做100年。没有人相信这项工程能做多久,而冯双白有着自己的信念,他坚信,扶贫和人心相关,精准扶贫中的文化力量不容忽视,它可以帮助人、改变人,舞蹈尤其如此,“新农村少儿舞蹈美育工程”正是要以美育人,以艺养人,以情化人。孩子是农村建设的未来。冯双白期望的不仅仅是教会他们跳舞,给他们带来一时的欢乐,更期望通过舞蹈真正帮助孩子在成长道路上建立自信,给孩子们带来人生的改变。这是这项工程发起时的初衷,也见到了实效。
10年来,“新农村少儿舞蹈美育工程”已遍地开花,取得了丰硕成果,玉门小金湾民族学校和独山子民族学校中孩子们的转变尤为典型,振奋人心。2014年在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原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赵汝蘅在发言中以甘肃省酒泉市玉门小金湾民族学校做“新农村少儿舞蹈美育工程”的事迹为例,阐释了文化的力量和舞蹈的魅力,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它不仅是一项舞蹈美育工程,也是爱的工程、理想工程,正如马明农说,他的理想是“当一名舞蹈演员,去帮助很多很多人”。从懵懂无知、调皮捣蛋,到希望用自己的力量帮助更多人,舞蹈教育在孩子们心里播撒下梦想,种下深深的爱。
6月14日,马明农和他的小伙伴们站在了酒泉市的舞台上,参加“新农村少儿舞蹈美育工程——少数民族舞蹈课堂”成果展演。这是“少数民族舞蹈课堂”推行4年来的一次成果汇报。敦煌舞、蒙古族舞蹈、藏族舞蹈、东乡族舞蹈、裕固族舞蹈、哈萨克族舞蹈等7个少数民族舞蹈节目,或优雅舒缓,或欢快明畅,如果不是孩子们朴实的面孔,简直不能相信,这是学舞蹈时间还不算长的农村里的“问题孩子”跳出来的。
演出中两支东乡族舞蹈尤为动人。在《爱的呼唤》里,双腿患有残疾的男孩齐小平成为舞蹈的核心。3年前,作为“新农村少儿舞蹈美育工程”的实践者,金淑梅在带领小金湾民族学校上千名学生跳舞时,发现了一个小男孩藏在大柱子后边,认真专注地舞动着上半身。从此她开始带着齐小平跳舞,还特意编排了这支《爱的呼唤》,齐小平也从一个少言寡语的男孩变得开朗大方。另一支舞蹈《尕尕乐》,是和马明农一样的65个“问题孩子”完成的。当初金淑梅到独山子民族学校,一定要校长挑出最调皮捣蛋的学生来教,很多人不相信他们能跳舞,他们却跳出了最美的一支。
舞蹈关乎民风建设,改变着一个地区的观念与未来
扶贫先扶智。在小金湾民族学校、独山子民族学校,冯双白还代表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为孩子们带来了价值十万元的图书,并观看了千余名农村学生齐跳民族舞的壮观场面。村民们一边赞叹称好,一边紧紧簇拥在冯双白一行人周围,喜滋滋地看着自家孩子表演,自豪地向他介绍着自己的孩子,自己家的情况。这些看似普通的场景在3年前是不敢想象的。当时孩子们在同一个校园、同一个广场表演,家长们却站得远远的,目光犹豫,躲避着交流。今非昔比,是舞蹈使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敞开了心灵。
舞蹈教育工程改变了一个地方的观念与未来。起初,很多家长并不同意孩子跳舞,觉得“学什么跳舞,学跳舞会学坏的”。这里重男轻女思想依旧严重,女孩顶多上1年学,大多就辍学了,小金湾民族学校一位女老师因为做舞蹈志愿者,要带全校学生跳舞,婆婆公然翻脸,但她还是坚持带孩子跳了起来。而今,舞蹈让孩子们爱上了学习,还去了北京,有了新的出路,让家长们颇为骄傲,也对孩子的教育更加重视。家长马益民爽朗地忍不住“炫耀”:“我的孙娃子跳得好,都上北京跳去了,你说好不好?”
男孩子从调皮捣蛋鬼,变成了彬彬有礼又大方自信的舞蹈精灵,辍学的女孩子重新走进学堂,大人们更加重视孩子的教育,目光中更加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这片土地发生着令人欣喜的变化,一切都是从舞蹈开始,从艺术教育开始。冯双白说,艺术教育关乎孩子们的成长,关乎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与精神面貌,关乎民风建设,这也更加坚定了他的信念,当初发起“新农村少儿舞蹈美育工程”是值得的,“尽管孩子们的舞蹈动作可能不够标准,但只要有爱美的心在,只要心向着光明,我们的民族就有希望,有很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