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著名作家、翻译家杨季康(笔名:杨绛)先生,以105岁高龄在京逝世。为了表达对杨绛先生辞世的哀悼,以及对先生百年人生轨迹的崇敬,著名传记作家罗银胜的《杨绛传》(追思纪念版),本月由四川天地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昨日,罗银胜特别携带追思纪念版《杨绛传》做客成都西南书城。在讲座前,记者特别采访到罗银胜,听他讲述他心中的杨绛,听他分享自己的创作故事。
波折
杨绛亲自审阅两年 差点没能出版
“回想起来,这部《杨绛传》能够出版真的是一种机缘。”罗银胜提起《杨绛传》时满怀感慨,他告诉记者,这是唯一一部由杨绛先生生前亲自审阅的传记,但因为种种原因,杨绛先生审阅回复时间长达两年,这部传记差点就出不了了。
“《杨绛传》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我那时写作品全部靠手写,最初20多万字的成稿,一大厚摞。2000年当全部作品完成后,为保证稿件中史实的准确性,我怀着忐忑的心情,硬着头皮将两大包的稿件寄送给了杨绛先生。”罗银胜告诉记者,若那时杨绛先生将这本传记搁置下来,或是不回信,也许大家便再也看不到这本作品了。
“我等杨绛先生的回信大概等了两年的时间吧,那时只有一套手稿,没有任何存底的复写或复印版稿。”罗银胜说,那时杨绛先生忙于照顾生病的钱钟书先生,平时又有很多信件要回,所以很久之后他才收到了杨绛先生的回信。“我难以想象,杨绛先生是如何认真看完稿件,写了回信,又是如何提着两大包原稿、书写信封,步履蹒跚地去邮局寄还给我,这是多么不容易!想到此情此景,我真的于心不忍!我给杨绛先生添麻烦了……我更是难以忘记,当自己收到稿件和信件时是如何的激动。”
印象
内敛谦虚 曾劝作者放弃写自己传记
罗银胜回忆,杨绛先生的字迹和网上流传的不一样,她的字写得一笔一画,不显圆润但大家风范十足。在与杨绛先生的通信中,我觉得她是位内敛谦虚的知识分子,也是位具有内秀之美的老人,每当谈到钱钟书先生,她总将自己放在一个辅助的位置上,我清楚记得杨绛先生在信中曾劝我说:“我是一个平凡的人,不值得你们作家写……我干脆劝你放弃这项工作,花点功夫多研究钱先生的学问吧。”
“关于钱钟书先生的一些人事和笔墨纠纷,杨绛先生显得尤为谨慎,她曾书信告诉我‘钱先生身体不好,好多事情我不方便向他核实。’这部分的内容只有作罢,没有核实的东西最终还是在出版前被我删掉了,杨绛先生听说后非常高兴,后来书籍出版后,她还不忘开玩笑跟我说‘小罗啊,你真累人啊!还花了我好多钱呢!’”
罗银胜告诉记者,他很理解杨绛先生,她低调,觉得与其被外界打扰,还不如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静心整理钱先生的手稿,但她确实很善良,尽力帮着她能帮的晚辈,完成他们的梦想。
《杨绛传》书稿2005年1月出版后,罗银胜还专门去杨绛先生家进行拜访。“她那时对书稿并没有太多的评价,毕竟这是他传,只要没有过于偏颇的史实性错误,杨绛先生就没对书稿进行太多的修改。”罗银胜对杨绛先生的大气如今还十分感念。
写作
鲜活细节 描绘杨绛百岁之后的生活
罗银胜初接触杨绛先生,还是在二十世纪80年代初他在复旦大学读书的时候,当时杨绛散文《干校六记》一纸风行,罗银胜也对她产生了崇敬之心。“后来,我因为写作《顾准传》来京采访的机缘,在与经济学家吴敬琏先生交谈中,了解到了杨绛的更多信息。杨绛温柔敦厚、哀而不伤的大家风格给我留下的印象难以忘怀。所以下定决心要完成《杨绛传》。”
昨日,记者拿到刚刚出版的《杨绛传》(追思纪念版),发现整本书已由2005年23万字增至36万字。“比起最初出版的版本,我对杨绛先生百岁之后的生活进行了增补,也对杨绛作出了一些评价。”罗银胜在书中写道,“尽管已经一百岁高寿了,杨绛的日常起居照常如初,她往往到凌晨一点才睡觉,六点多起来,年事虽高,九十点钟还是下楼在小区‘遛弯’,吃完午饭后再睡个午觉,作息有规律,每天坚持写作,甚至练字。”用大量生动鲜活的细节故事刻画了杨绛形象。
在书中,罗银胜评价道:“我认为杨绛一生最打动人的是她所具备的中华民族传统的沉静、内秀之美,还有她甘愿做‘灶下婢’的奉献精神。如果要我用一句话来形容杨绛先生,那么一定是‘落花无言,人淡如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