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杨绛先生
5月25日凌晨,著名作家、翻译家、钱钟书夫人杨绛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105岁。得知杨绛离世消息,众多网友和知名作家,纷纷表示缅怀和悼念。
杨绛其人
杨绛,1911年7月17日出生于北京,本名杨季康,是家中第四个女儿。1928年考入苏州东吴大学,后转至清华大学借读。1935年杨绛与钱钟书结婚,同年夏季一起赴英国、法国留学。回国后,历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外语系教授、清华大学西语系教授;1953年,任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的研究员。
杨绛先生早年创作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游戏人间》等,被多次搬上舞台。杨绛先生一生创作不竭,著作丰厚。1980年,她发表了长篇小说 《洗澡》;1981年发表《干校六记》并被译成多种语言;1984年作品 《老王》入选初中教材;1985年散文集《隐身衣》英译本出版。2003年,93岁的杨绛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2007年,再出版 《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她的精神和作品在岁月轮回中静水流长
2016年5月25日1时10分,105岁的杨绛与世长辞,先生希望:用最简单的方式安静地离开这个世界,不惊扰大家,不麻烦大家。
纵然斯人已逝,而她的精神和作品,将在岁月的轮回中静水流长。
把自己看得很“小”的大家
“每到生日这天,杨绛先生总是婉拒亲友看望,她常和我们说,你们在家帮我吃碗长寿面就行了……”25日凌晨一直守在医院的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陈众议声音喑哑、难掩悲伤。“她这一生,都安安静静地低调生活、做学问,最怕给别人添麻烦。”回忆与杨绛先生相识多年的点滴,陈众议感慨万千。
在先生生命的最后几年,她的听力已非常不好。每当有人去拜访,她就只能用“笔谈”的方式交流,非常劳累。陈众议与同事们商量着想给先生配一个质量好的助听器,为此还专门联系了协和医院最好的耳科专家。但是,先生婉言谢绝了,她说:“我年纪大了,何必要占用这么好的资源呢?还是把资源让给那些更加有需要的年轻人吧!”“她一辈子在自己的文学世界里兢兢业业,从不昧着良心做事,从不伤害别人,低调地生活。包括去世这件事,先生仍然希望用最简单的方式安静地离开这个世界,不惊扰大家,不麻烦大家。先生心里,从来把自己看得很小,把他人和社会看得很大。”陈众议说。
“点石成金”的翻译家
“杨绛先生作为英语文学专家,对中国文学也很精通,可谓中西贯通,一般人难以企及。”在“专心做学问”的先生面前,年逾古稀的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外文所研究员黄宝生自称是“很崇拜她”的“年轻后辈”。
杨绛早年翻译受到傅雷先生的鼓励,后来朱光潜先生对她的翻译也是倍加赞誉。她常说,翻译是件苦差事,译者“一仆二主”,得同时伺候两个主子。一个洋主子是原文作品,另一个主子就是译本的本国读者……“我作为译者,对‘洋主子’尽责,只是为了对本国读者尽忠。”
“杨绛先生以她丰厚的学养和翻译经验,写成《试谈翻译》(后改写成《翻译的技巧》)一文,被很多从事翻译工作的人视为宝典。”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薛鸿时说。“杨绛先生的翻译很用心,往往是一个词一个词都要推敲。”著名翻译家李文俊说,“她的文笔好,翻译不同的人的说话方式也各有不同,如翻译西方古典文学会用比较文的语言,如果是劳动人民讲的话就会用比较平实的语言,用不同的表达把人物的意思都很好传达出来。”
朴素而正直敦厚的知识分子
在今年的世界读书日,94名清华学子收到了杨绛先生15年前设立的“好读书”奖学金。“这是钱钟书先生与杨绛先生‘早就商量好的约定’。”薛鸿时告诉记者,“他们把一辈子的积蓄,捐赠给了母校设立这项奖学金,用以资助贫困家庭的优秀子弟,帮助他们完成学业。”
对于从上世纪70年代起就在钱、杨两位先生身边做“助手”的薛鸿时而言,追忆杨绛先生,是件令他心痛的事。“她与钱钟书先生一生淡泊名利,在生活中给自己普通人的定位。”
“据我所亲见,他们处处节俭,自奉至薄,家里从来没有装修过,一张纸,连背面还要用一次。玻璃罐头瓶,洗净了重复用。记得有一次,杨绛先生让我把一大书包玻璃瓶带给住在大院四号楼的同事,供他们腌制咸菜。当时我们每月都只有60多元收入,往往捉襟见肘,但每逢春节,杨绛先生都要托我给好几家送红包……而两位先生反倒要过苦日子了。”薛鸿时说。
年过百岁后,杨绛不仅每天笔耕不辍,还时时以祖国命运为念。
薛鸿时回忆:“有一次,杨绛先生与我谈话时,还深为当时社会上的一些奢靡之风感到痛心。她拿出她父亲杨荫杭先生写于1921年的文章《说俭》给我看,文章说,‘世人皆言文明增进,生活之程度亦增高……然欲求生活程度之增高,当先求人格之增高’,决不能‘生活程度高而人格卑!’”“杨绛先生对我说,‘社会风气奢靡,会直接加剧贪污腐败、以权谋私的歪风邪气。这篇近百年前写成的文章,应引起我们严肃的思考。’”薛鸿时说。 新华社记者
(据新华社北京5月25日电)
杨绛与四川
追思纪念版传记将在川出版
据了解,经杨绛生前亲自审阅的个人全传《杨绛传》(追思纪念版)将于近日由天地出版社出版,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和增补,用温暖的笔触回顾杨绛先生的百年人生。
新华文轩北京出版中心华夏盛轩编辑王婕告诉记者,本书的作者罗银胜,在阅览了大量杨绛先生口述的一手资料后,用细节故事刻画了杨绛形象的各个方面,包括与钱钟书志同道合的“书虫”和“隐士”,技艺精湛的文坛宿将,慈爱包容的贤妻良母,随分自持的智者……并曾将书稿呈杨绛先生亲自审阅。
书中回顾了杨绛童年成长、家庭变迁、求学历程,以及同钱钟书半个多世纪相濡以沫的爱情。“杨绛是一个从容优雅的精神贵族,她对战火、疾病、生离死别的态度,堪称生命的正能量;她历尽人生起起落落,依然平静、充实、恬淡、知足又不卑不亢地生活着,传记值得所有人静下心来一读。”王婕说。
“巴蜀鬼才”缅怀杨绛夫妇
得知杨绛去世的消息,著名剧作家、杂文家魏明伦十分悲痛。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曾与钱钟书有过交道。提起钱氏夫妇,他称道不已:“十分佩服,十分敬重。不仅是才华,还有人品和风骨。”
魏明伦告诉记者,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听画家华君武、杂文家舒展等人转述,钱钟书十分赞赏他的杂文和骈文,多次在与朋友私聊中提及他的文稿,觉得十分感动。由于知晓钱氏夫妻俩都不喜被人打扰,出于尊重他未上门拜访,而是托舒展带了一套他的杂文集《巴山鬼话》和一些剧作集送呈钱钟书。“没想到钱钟书先生很快就回复了,托舒展把自己写作、舒展选编的一套《钱钟书论学文选》回赠给我。”魏明伦说,钱钟书还亲笔附上了说明:孤往冥行,文庞旨淆,展兄谬赏,加以条理,稍便观览,敬奉一部,不足以酬佳贻大作也。
为此,魏明伦专门致电钱钟书,表示感谢。“当时是钱钟书先生接的电话,因为身体不好说了几句就止不住咳嗽,就换了他们女儿钱瑗接电话。”魏明伦说,未跟杨绛先生说过话,觉得十分遗憾。
魏明伦说,杨绛先生其实也是一位剧作家,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写作不少剧本,只是现在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因为我也要写剧本,所以拜读过不少。杨绛先生文如其人,涉猎很广,十分有才华。”魏明伦说,更让人羡慕的,是钱氏夫妇之间感情和为人处世的方式,共同经历那么多患难,始终琴瑟和鸣,都是隐士型的大家学者。“在钱钟书离世后,杨绛独自生活,但她与钱钟书仍是连体的,他们的精神是一直相连的。”魏明伦感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