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表现形式引发争议 现代舞《我们》“吓跑”观众
“第一次看这种类型的舞蹈,好特别。”“不懂舞蹈想表达什么。”日前,四川现代舞团新作《我们》在金沙遗址博物馆的首演,1/3的观众提前退场,8成观众表示看不懂。现代舞意识流的表演方式、昏暗的舞台灯光、尖锐的音乐,在观众和艺术家之间引发了争议。
8成观众看不懂
“自由表达”还是“吓人的艺术”
“现代舞《我们》带来的最大惊喜在于,舞蹈原来可以跳得这么自由。”观众毛云云告诉记者,她从音乐和演员的动作中感受到紧张、愤怒、压抑、喜悦等多种情绪。
对此,观众陈晓却不认同。“现代舞不一定要那么‘吓人’。”他表示,仅《之间》一支舞蹈就持续了10多分钟,舞蹈本身没有任何情节,音乐又刺耳,看到后面有点疲劳。“博物馆晚上光线就不好,还把灯光搞那么暗,穿着黑白服装的演员在没有任何音乐的情况下从楼梯上走下来,怪吓人的。”他表示,更希望看到一些不那么晦涩的现代舞作品。
记者发现,本次演出的口碑特别两极分化。有观众点赞,“虽然舞蹈没有故事和逻辑,但是提供一种探索和思考的方式。”也有人抱怨:“看不懂演员在跳什么,也不知道导演想表达什么,现代舞难道就是为了让人看不懂吗?”
【回应】
“懂不懂”不重要
四川现代舞团执行艺术总监汪涛解释,《我们》由《之间》《独白》《我和我》等6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之间并无叙事性连接,但整个作品旨在表达现代社会人与人、人与自己、人与科技之间的关系。“现代舞主要是传递情绪、引发观众的共鸣和感动,如果能引起大家的思考更好。”汪涛认为,观众“懂不懂”不重要,“重要的是观众从舞蹈中体会到了什么。”
1/3观众退场
表现形式不同还是欣赏习惯不同
去年春天,四川现代舞团的首部原创作品《男城女》在成都上演。首演之后,下一场该往哪儿跳便成了整个团的“心病”。舞蹈团当时认为,四川现代舞的观众还没培养起来。一年后,观众培养起来了吗?
记者在现场看到,演出开始前,现场280个座位全部坐满,就连中间走道、舞台前方和演出场馆后方也都站满了观众。可是第一支舞蹈还没跳完,就开始陆续有观众离场。最后一支舞蹈结束时,观众席已空了1/3。
“我觉得看起来枯燥,坐不住。”提前退场的观众陈自梅表示,“我更习惯传统的叙事性的舞蹈表现形式。”与陈自梅一起退场的观众张婕认为,现代舞本来就小众,太过于晦涩难懂会让现代舞的市场越走越窄。观众李思睿则认为,之所以看不懂,是因为成都以前这样的演出太少了,不足以培养出观众。
【回应】
不会“取悦”观众
汪涛表示,现代舞相对传统舞蹈反而是一种“返璞”的舞蹈形式,有部分观众接受不了的原因有可能是欣赏习惯还没马上改变过来。“观众需要培养,但不会为了取悦观众而改变现代舞的编排初衷。”
记者手记
“断奶”不要“断”出新包袱
从市场反馈来看,《男城女》和《我们》的命运“如出一辙”。
那么,四川现代舞团成立之初有没有想到这样的“命运”?成立之时,其隶属的省歌舞剧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省歌”)曾豪言,要把现代舞打造成四川对外文化的一张“名片”。两年过去,不仅没有如愿成为“走出去”的名片,就连“活下来”都难。《男城女》首演之后,靠政府采购获得了一定的生存空间,但这显然不是一个舞蹈团发展的最终归属。
在院团改革的大背景下,一个改制的院团派生出新的“子团”,目标理应再清晰不过——向市场要成绩。但这样的诉求,在四川现代舞团却多了另外一层注解——解决省歌大龄舞蹈演员的“退役”问题。这是“卸包袱”还是“添负担”?院团改制的初衷是“断奶”,如此“断”法岂不是换种方式再“养”一批人?在市场基础薄弱的四川发展现代舞,要想“活下去”,若不从源头上改变思维方式,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