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棣回忆天才诗人海子
人物小档/
臧棣,1964年4月生在北京。1983年9月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97年7月获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研究员。出版诗集有《燕园纪事》(1998),《风吹草动》(2000),《新鲜的荆棘》(2002)等。
作为上世纪八十年代从北大校园里走出的诗人,臧棣见证并参与了热闹的诗歌热潮。2016年是中国新诗百年诞辰。臧棣19日下午在成都金堂的演讲《从穆旦到海子——青春和诗歌》中,将中国新诗百年发展史上,两个重要的天才诗人穆旦和海子,进行了集中的对比分析。对于海子诗歌的艺术成就,臧棣有着深入而独到的分析。
海子气质天真不世俗自杀悲剧恐与身体有关
臧棣与海子同龄,“但是海子早慧,他15岁考入北大。1983年他从北大毕业的时候,我才考入北大中文系。但是我们依然因为诗歌有不少交往。”回忆自己印象中的海子,臧棣说,海子弱小的身体上顶着一个大头,一圈怒发和络腮胡子围住天生的娃娃脸,“觉得他气质天真、不世俗,跟当时的很多写诗的年轻人差不多。但是一对比他说话时经常出现的哲学深度和他的诗歌,就会有一种强烈的感觉:诗歌里表现出来的复杂和深奥,与他本人貌不惊人的娃娃脸,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对于海子自杀的原因,学界和社会上有很多讨论点,有的分析得很形而上。对海子生前生活、创作状态比较了解的臧棣,则提出了可能是导致海子自杀悲剧产生的身体原因,“海子经常熬夜写诗。他写诗又非常认真,很耗费精力。熬夜写诗对他的身体造成很大的影响,比如失眠等。他就开始练气功,希望借此对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有所帮助。海子是一个很敏感的人,就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产生了一些不好的幻觉。”
诗歌新人缺大众关注90后诗人不比老一代差
海子、顾城等人因个人生活的悲剧,而使得他们的诗歌生命早早结束。其他曾经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诗坛活跃的一代诗人,如今是怎样的状态呢?臧棣说:“大部分人都已经进入中老年阶段。这批诗人,随着时代更替,大家处于一个分流的状况,有的停笔不写诗了,有的去经商了,有的则依然坚持写诗。不过,最近这几年,我发现,在我的同龄诗人群体中,又出现了群体回归现象。大家又开始写诗了。”
对于新一代的大学生、90后诗人,臧棣给予很高的评价:“新一代的校园诗人、年轻诗人,比起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年轻诗人,水准并没有下降。事实上,现在的大学生、年轻人因为视野开阔,有非常好的诗歌艺术感受,出手也很老到,并不比八十年代的年轻诗人差。之所以这些诗歌新人,目前没有受到大众的足够关注,跟我们当下所处的时代特点有关。像30年前,一个新出道的诗人,写一首击中社会痛点的诗,影响非常久远。而现在年轻人,就算写出很不错的诗歌,由于大众的关注度已经分散到更多的领域了,达不到以前的那种聚焦度。”
没必要担心新诗堕落把精力留给喜欢的诗歌
当下,不论是从诗集出版、诗作传播速度,还是诗歌活动,都可以看出,诗歌又开始热闹起来。但是也出现了很多争议,比如“某某体”诗歌突然盛行,让不少诗人感到不屑。对此,臧棣说:“大浪淘沙,时间是最好的检验者。有志气有追求的诗人,没必要跺脚去狂批,也没必要担心新诗堕落,因为新诗已经有积累有很多优秀的作品。没必要花费时间在你看不上的作品上。如果你对诗歌保持足够兴趣和好奇的话,你一定会在多种多样的现代诗歌中,找到你喜爱的诗歌。把你的精力放在你喜欢的诗歌上面,时间会更值得。”
对于余秀华走红,臧棣的观点也很客观,“她突然爆红,一开始难免让人觉得她炒作的嫌疑很重。但是后来,圈里的一些人,看了她写的诗,觉得有的还不错。她的诗歌有她独特的品质,比如有很多原生、底层的东西。其实,这也让我们反思,我们有时候对诗人的理解是不是狭隘了点?对没有经过很好训练的诗歌写作者,一开始比较容易有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