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滋溪:最细腻亦最朴素的情感经验
天安门前(布面油画) 孙滋溪
小八路(布面油画) 孙滋溪
艺术创作,第一要有生活,第二要有激情,第三要有选择。如果把艺术家的头脑比作“照相机”的话,那么艺术家的洞察力就是照相机的“快门”,生活中的闪光瞬间才会抓拍到每一幅作品中来。
在构思创作作品中,要首先抓住艺术画面的“形象之核”。在石版画《小八路》中,这个“核儿”就是小战士担水过门槛儿,设想如果是在平路上担水,也不会产生如此的艺术效果。
——孙滋溪
“我的平辈甚至我的后辈,都有很多艺术家在中国美术馆办过展览,来的人比孙先生这次展览多得多;甚至开展时我都进不来,因为外面全是车。”中央美院教授孙景波在由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协主办的“曾经·永远”——孙滋溪艺术展的开幕式上如是说。虽然开幕式上人没有爆满,但来的都是中央美院和美院附中的老先生们——和孙滋溪同辈的先生和学生,一同回忆孙滋溪先生教学和创作的过往。
作为“2016中国美术馆捐赠与收藏系列展”之一、同时也是“中国美术馆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作品系列展”的首展,本次展览涵盖了中央美院教授、著名画家孙滋溪各个时期的绘画作品340余件,其中《当代英雄》《天安门前》《母亲》等共16件重要作品构成了孙滋溪艺术思想的宏观框架;插画、素描和速写作品和色彩写生作品则构成了孙滋溪艺术观念中最细腻亦最朴素的情感经验。展览自4月6日持续至12日,87岁的孙滋溪先生因病未能出现在现场,家属代表他向中国美术馆捐赠了他不同种类的作品55件。
素色铅华
孙滋溪1929年生于山东黄县,早年参加抗日革命宣传工作;1955年从军队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专修科(调干班)接受专业的绘画训练,1958年毕业后留附中任教,担任教研组组长,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作为中国革命的参与者,人民的艺术家,他以革命的丹心和人性的大爱,在新中国美术史上留下了一批有血有肉、真诚感人的精品力作。其素描和速写,在同代艺术家中亦是佼佼者,其出色的造型和动态捕捉能力,使素描和速写这些类似草稿的语言展现出很强的艺术表现力。
在这些素描和速写作品中,尤以1959年在人民大会堂“群英会”上绘制的画稿最为精彩。中国美协名誉主席靳尚谊说:“1959年人民大会堂建成,1960年孙滋溪先生就和附中的老师画了《当代英雄》,反映劳动者成为主人、开会的瞬间。”“1959年人民大会堂召开全国群英会,我有幸作为一名记者,现场画了很多代表,那天,看代表们迈着矫健的步伐,如奔腾的潮水向人民大会堂迎面涌来,这是一部时代的画卷,形象地再现了祖国与人民走向光明未来的主题。”孙滋溪在自述中说,“我把构思拿出来,和当时的附中教师一起创作绘制完成了巨幅素描作品《当代英雄》。”
这幅巨幅素描稿是孙滋溪为创作《当代英雄》收集的写生素材,尽管最后这些素材并没有被直接体现在创作上,但却直接记录了这个历史的瞬间,记录下了众多劳动先进代表的名字和面容。孙滋溪在为人民塑像,他深刻意识到自己作为一名艺术家的责任与义务,就是刻画人民的尊严、刻画人民的存在。
心源溢彩
展厅主厅呈现了孙滋溪1964年完成的代表作《天安门前》,不同职业、年龄、样貌、性格的中国人在天安门前合照,成为时代重要的视觉图像之一,同时也成为民族文化的记忆而传之后世。难以想象,他居然以此图式画了50年代、70年代和90年代三幅油画。虽然时代不同,但画面始终传递给观众的是开心、兴奋与自信——人已换代、时已变迁,但景色依旧。“他的画面中始终表现劳动人民,没有出现过敌人。”孙景波说。
“56年前,我走进美院附中,成为孙滋溪先生的学生,也从此和他有着非同一般的师生情谊。”孙景波印象深刻的一次,是孙滋溪碰到他,知道他下午没事,就请他去自己的办公室,“到了屋里,孙先生说:孙景波,你坐下来,打上绑腿,我还没有模特呢——后来我就成了他笔下众多小八路中的一个。”
孙滋溪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至80年代的主要绘画生涯,除了先后创作《当代英雄》《同学》《天安门前》以外,基本都围绕“写生”展开,在这些写生作品中,公众可以清晰地看到孙滋溪写生过程中心手相应的语言表现力:饱满明快,自由舒畅。
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孙滋溪绘制了大量的油画风景和人物肖像写生,极富有概括力和表现力。从湖北汉口,湖南湘西,广东阳江,海南三亚、通什,到北京京郊、河北西柏坡、山东沂蒙山等地,都留下了他写生的足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新中国美术史是由一系列堪称红色经典的主题创作所构建的,然而在这些创作之外,我们还能够发现一条隐秘的线索,就是在这些现场写生的小幅画稿中所展露出的画家更为个体化的性情。
“我青少年时期读过一本短篇小说集《长长的流水》,至今记得那封面设计和其中的插图,它和小说内容一起将我带入了历史的岁月。最近,由于研读孙滋溪先生的年表,才惊异地发现这封面设计和插图均是1960年孙先生所绘。”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把这种跨越时间的惊喜发现,归结为孙滋溪艺术中“绘画性”与“文学性”的完美结合——“孙滋溪先生的作品有着一目了然的绘画性,即创作的视觉特征,但仔细品读,其文学性是他绘画作品的潜在特点。所谓文学性主要表现在情节性上——他作品中人物的关联皆有时间和故事连贯,这也使他的作品增加了可读性。”他认为,孙滋溪作品中的文学性,一方面源自于他对生活的了解与热爱,故以绘画方式娓娓道来;另一方面他早年就喜欢为文学作品画插图,插图神合文字描述,是对文学思想的高度概括。
“我父亲曾经说:‘人上了年纪总爱回忆一些事,宇宙之大,万物不息……时间都去哪儿了,弹指一挥间,人都去哪儿了……只有我的作品,就是我的人生轨迹’。”孙滋溪之女孙路说。其实,他的创作,分明就印证着他的那句名言:识一位画家,读一生作品,知一代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