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男神”走红
随着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在央视热播,片中那些智慧与匠心并存的故宫文物修复师,竟成为90后心中的新晋“男神”,而55岁的钟表修复师王津就是其中之一。近日,央视纪录频道在重庆举行推介会,“故宫男神”王津、亓昊楠师徒刚一出现,就引起现场观众的热情欢呼,气场不输当红明星。
4月3日晚,记者通过微信联系上了王津,他已回到北京。谈及自己突然走红,这位气质儒雅的修复师很淡定:“吸引大家的是我手中精美的钟表,而不是我本人。”他还透露,他的儿子也在颐和园修复钟表藏品。工作间隙,他偶尔收到儿子发来微信告急,父子二人还会通过微信切磋钟表修复技艺。
“故宫男神”的工匠精神
耗时一年 让死钟恢复变戏法
1977年,16岁的王津跟着故宫文物修复厂的老厂长四处参观,喜欢“拆自行车链条”的他被钟表室的马玉良看中,此后近四十年,他每天都在与清朝皇帝收藏的钟表打交道。
在纪录片中,他戴着放大镜、皱着眉头,专心修复一座铜镀金乡村音乐水法钟,试图让钟顶上小鸡翅膀能随音乐动起来。这座钟表是乾隆皇帝的珍藏,除了报时功能,更具观赏价值。钟顶有个“农场”,房屋、农户、家禽、流水活灵活现。刚出库房时,这座钟非常残破,他为自制一个齿轮,耗时一周用小细锉在齿上“找”点,与原件严丝合缝。
修复8个多月之后,这座钟的每个零件终于都能活动,复原了“小桥流水人家”的场景。这并不是王津经历的最大挑战。早在上世纪90年代,他曾参与修复铜镀金雄鸡动物座楼阁式钟,几个修复师傅一起耗时八九个月,才将钟座上的凉亭、雄鸡、盘蛇、栖鸟修复如初。2010年,他参与修复了瑞士钟表大师路易斯·罗卡特制造的“老人变戏法钟”,与专家、助手耗时一年才恢复这座古董钟的变戏法功能——老人手中的豆子、小球变色,小鸟张嘴摆翅。
片中讲到修表的耐心,王津曾微微一笑,意味深长地说:“干这一行就要坐得住,老师傅说,如果真干不下去了,那就去外面溜达一圈,回来再干。”有观众称赞这是工匠精神:“印象中的大国工匠,应该就是这个样子,温暖而谦逊,执著而内敛。这样的品质才能担当起某个职业的脊梁。”王津坦言,还有5年他将退休,经手的钟表能修一件算一件:“故宫院藏的钟表都是精品、孤品,我们一辈子可能只修复一次,碰上了就是缘分,不管花多大力气也要把它修好。”
“故宫男神”的传家本领
子承父业 儿在颐和园修钟表
在故宫钟表文物修复展上,王津曾感叹着自己再过几年就要退休,但故宫馆藏的上千件钟表,师徒二人一辈子也修不完。他期盼这次故宫招聘能招来几个本分、机灵的年轻人,趁其还未退休,传授一身本领。
纪录片热播期间,“文物修复师传承断档”是文博圈内热议的话题,而待遇不高是难以留住年轻人的因素之一,导演叶君拍摄之初就在呼吁为故宫修复师们涨工资。王津透露,他月薪六七千元,如果跳槽去钟表奢侈品店做售后,工资至少翻倍,但他对现状很满足,“主要还是感兴趣,看到一座历史感厚重的钟表,就想亲自把它修好,等它能走时、能观赏的时候心里特舒坦。”
王津一家与故宫有不解之缘,他的爷爷曾任故宫图书馆馆长,小时候,他常来找爷爷玩耍,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有感情。爷爷教育他说:“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属于公家,你不能拔一棵草、摘一朵花,不能对这里的任何东西心怀觊觎。”这样的家训对他后来的工作大有裨益,即使面对价值连城的珍品,心中也波澜不惊。他也这样要求徒弟:“干我们这行不能有贪念,手脚不干净绝对不行。”
如今,修复钟表的绝活儿在父子之间传承。儿子3岁的时候,就曾目睹王津修复钟表的样子,于是一发不可收地爱上机械,长大后把家里的电器拆了又装。他的儿子大学毕业之后,应聘到了颐和园修复钟表藏品。晚上回家,爷俩各自讲述自己的修复成果,PK如何破解技术难题。儿子修表如遇到困难随时求助,王津迅速画出草图,并发送几条语音说明,微信指导儿子修复。在他看来,儿子能够子承父业,是他最大的欣慰:“修钟表是个‘非遗’项目,决不能砸在我们这代人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