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不尽的历史唱不完的戏
从新编历史戏看中国豫剧新气象
中国豫剧优秀剧目北京展演月期间,几出新编历史戏颇为引人关注。在介绍这几出戏之前,记者想先说一说展演月中的另一出戏《朱丽小姐》。这个名字有点洋气的豫剧,改编自欧洲著名剧作家斯特林堡的同名代表作,中国戏曲学院教授王绍军说,这是他给学生角色创作课布置的练习作业。《朱丽小姐》共排过两个版本:民国版和古典版。民国版改编容易,因为清末民初思想开放,年轻人打破封建礼教追求爱情,人物心理和行动都贴合原著;古典版却面临着巨大的文化差异,改编难度极高。但王绍军却坚持把古典版推上了大舞台。为什么?因为民国版的可视性、观赏性不够,难于定扮相、安程式,缺少高度凝练、程式化的戏曲语言,而古典版歌舞空间更加丰富广阔。
由此可见,相比影视、话剧艺术,戏曲用古装形式更容易发挥优长、吸引观众,历史戏创作必然成为戏曲新创剧目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展演月期间,一批豫剧新编历史戏让北京观众耳目一新。无论是上演过千场、一直唱到百老汇的《程婴救孤》,还是已经拍摄了电影版本的《大明皇后》,抑或是2014年新排的《蔡文姬》,唱响反腐题材的《吴琠晋京》《九品巡检暴式昭》,都可圈可点,展现出豫剧新编历史戏的新气象。
豫剧《九品巡检暴式昭》剧照 挚 友 摄
豫剧《蔡文姬》剧照 挚 友 摄
>> 坚守传统、关切现实
挖掘历史与乡土资源、赋予剧作浓郁的现实品格,是此次展演中新编历史戏一个突出亮点。河南豫剧院二团的《九品巡检暴式昭》,山西长治豫剧团的《吴琠晋京》,均取材自河南、山西当地历史故事。暴式昭是清末光绪年间河南滑县人,曾赴苏州任九品巡检官,为官清廉,被撤职后全家竟穷得无米下锅;吴琠是山西长治人的骄傲,当地曾有民谣“沁州三件宝,鸡蛋、瓜子、吴阁老”,吴阁老即指清初康熙年间的内阁大臣吴琠。这两个真实的历史人物,一个管治安抓盗贼,是七品芝麻小官的下属,一个位高权重,是京城要员,但他们却有着共同的特点:吴琠宁肯手头没钱孩子连京城的烤鸭都吃不上,也不向权贵低头;暴式昭宁愿家人挨饿,也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自“十八大”以来,反腐成为社会焦点,也成为文艺创作的热点。千里为官,不管大官小官,是为黄金白银,还是为黎民苍生?《九品巡检暴式昭》《吴琠晋京》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在反腐问题上给出了鲜明的回答。诚如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所说,《九品巡检暴式昭》这样的作品发掘出来不寻常,一个地方搞文化名片,不要求多,搞好一个,就能惠及当代,传至千秋。
豫剧《程婴救孤》剧照 挚 友 摄
如果说上述两部戏直接抓到了社会的痛处,那么《程婴救孤》的现实观照则相对含蓄。2003年,评论家康式昭曾参加过《程婴救孤》的创作研讨,他感受最深的是,当时中国文艺界刮起了一股小小的“邪风”,解构盛行,颠覆是非、善恶、美丑,谁不谈解构谁就落后,话剧舞台上对《赵氏孤儿》这一经典名剧也出现了解构。在这种情况下,豫剧《程婴救孤》实现了一种突围,坚守了民族传统的美德,歌颂正义、鞭笞邪恶。康式昭说,今天像“范跑跑”这样的人,对自己的行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从可悲的逃兵变成了可耻的逃兵,而《程婴救孤》鲜明地反对了这种个体生命至上的谬论,坚守了民族文化的精神家园。
>> 塑造立得住、传得下的人物
固本求源,塑造戏曲舞台上立得住、传得下的人物形象,是本次展演豫剧新编历史戏的一大追求。《程婴救孤》已经上演过千场,曾到法国、意大利、印度、巴基斯坦等国演出。今年11月,它还将再次走进美国百老汇,目前门票已卖出七八百张,《程婴救孤》已成为中国戏曲中一个现象级作品。研究这出戏,王绍军特别关心的是类型鉴别。作为传记片,《程婴救孤》的成功在于描绘了程婴由民到士的成长过程,塑造了高风亮节、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形象。王绍军认为,豫剧版本的《程婴救孤》,从思想立意到主演李树建的个人艺术风格,较全面地完成了人物塑造。李派老生的表演艺术,以情带声,以声传情,是李树建倾其半生的艺术结晶。
豫剧《大明皇后》剧照 挚 友 摄
河南小皇后豫剧团是全国首家省级民营戏曲表演团体,他们3月28日在梅兰芳大剧院演出的《大明皇后》,同样是一部传记片。两个半小时的演出在展演月剧目中时间最长,王红丽塑造的马皇后,“贤、慧、德、智”,又带着点俏皮、任性,深受观众喜爱。仲呈祥高度评价了这部戏:体现了豫剧特色,具有浓郁的喜剧色彩,说真话、述真情、求真理,以小见大,揭示了深刻的主题。王绍军则感慨,《大明皇后》通过审脚看人心,向观众传递了世俗而深刻的道理,既可以演给读书人看,也可以演给普通老百姓看,已成为剧团的“吃饭戏”,是小皇后豫剧团剧作风格、剧种风格和剧团风格不断融合的结果。
豫剧《吴琠进京》剧照 挚 友 摄
展演期间,新编历史戏中的不少新形象都令人印象深刻。比如《吴琠晋京》中饰演吴琠的女演员李继梅,为塑造丰满、鲜明的人物形象,她每演出一场就要剃一次光头,李继梅稳重的台风与精彩的唱腔赢得了专家与观众的好评;又比如汪荃珍在《九品巡检暴式昭》中饰演的女老板许虎姐,贩大烟开赌场,背靠官场大山,这样一个反面阿庆嫂的角色,在戏曲舞台上很少见,汪荃珍将其刻画得入木三分。
>> 在生活化基础上开掘豫剧发展新向度
开拓豫剧新向度,增加豫剧的历史厚重感与文人色彩,体现了本次展演中新编历史戏的大胆探索。豫剧一向以接地气著称,《三哭殿》《打金枝》都是宫廷戏,唱的却是家长里短,百姓爱看。《朝阳沟》说的是上山下乡,主题早已过时,但剧中人物生动的对话一直传唱不衰。生活化已成为豫剧一大传统,不过某种程度上过于生活化也会形成束缚,比如才子佳人题材在豫剧舞台上就比较缺乏。从此次展演中,可以发现豫剧新编历史戏中历史厚度与文人戏分量的增加,《程婴救孤》是一例,另一例是由河南豫剧院二团演出的《蔡文姬》。蔡文姬是话剧舞台上的经典形象,这一才女形象出现在豫剧舞台上,堪称突破,增添了豫剧的文学色彩。仲呈祥认为,红色娘子军在海南革命史上仅存在一年多时间,却影响至今,琼崖纵队虽然23年屹立不倒,现在却少有人知。同是在海南的革命队伍,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一个重要原因是关于琼崖纵队缺少成功的文艺作品表现。由此记者感到,如果《蔡文姬》能够成为豫剧舞台上的经典,让蔡文姬续写《汉记》这种文化担当留在百姓心中,那么关于蔡文姬的历史、关于《汉记》的故事,必定会吸引更多的后来者去研究,戏曲在高台教化之外,传承传统文化的功能将进一步加强。《蔡文姬》在历史厚度方面也做了开掘,比如对曹操这一形象的塑造,依然保持其奸雄特点,写他为胁迫文姬留在汉地著《汉记》,假意要杀文姬现在的丈夫,断绝文姬返回胡地的念想,但又通过曹操自述戎马生涯,写他“无数次亲手掩埋亲兄弟,无数次阴谋背叛冷箭穿……心头忍得千把刀,方能够经血雨傲酷寒昂首挺立在人间”,唱出一代枭雄为成大事牺牲个人情感的胸怀,点醒文姬,促使她安心写作《汉记》,将整部戏推向高潮。
对于豫剧新编历史戏,专家也提出了很多希望。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所长王馗提出,新创剧目有没有把握住戏剧应该有的艺术本色?一个剧团中,角儿很重要,龙套也很重要,能否全面发展?能不能留下好听的音乐,让观众看过后脑海里带着旋律回家?王馗说,这些不是一个剧团的问题,而是戏曲发展的普遍问题。豫剧在新剧目创作方面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和探索,值得认真总结,豫剧艺术名家不仅要引领豫剧,也要引领中国戏曲前进的方向与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