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故事如何“活”出新精彩
限于过去的技术条件,以往民间故事的保护和传承采用的是制作“标本”式的方法,把口耳相传的“讲”的故事变成“字”或“书”,这样的做法在视听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来看显然是不够的,业界探讨“中国民间名故事视听活化精品库”——
名故事如何“活”出新精彩
订阅一个公众号,或者下载一款APP,通过手机欣赏视频短片、音乐、诗歌朗诵和故事,已经是很多人文化生活的组成部分。也许有一天,打开手机就能看到中国古典创世神话、四大民间传说,还能看到苏东坡、唐伯虎、刘罗锅这样的名人故事。3月21日,在“中国民间名故事视听活化精品库项目”专家论证会上,5家影视制作机构和民间文学界专家一起畅想了这样的前景。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李耀宗称赞这一项目为民间故事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这是一项永远的工程。
《民间文学》杂志社社长、该项目负责人白旭旻说,录制“中国民间名故事视听活化精品库”的目的,是要改变几十年来只用文字搜集、整理、抢救、保护民间故事的局面,充分利用现代影视技术,激活优秀的传统民间故事,使之在当前的日常生活里得到传承和发展。和许多非遗项目面临的问题一样,要解决当下民间故事流失的危机,首先要发掘出故事的现代价值,其次要在形式上与现代审美接轨,第三是要重新定位故事的使用场景。
1984年至2010年,由中国民协编纂的《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共采集民间故事多达184万篇,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与会学者认为,故事引导着社会性格的形成,对人生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篇目的选择是第一重要的。2014年7月,中宣部发起“聚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名诗词、名故事、名折子戏推荐活动”,由中国民协组织专家从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据库中海选,最终出版《中国传统故事百篇》,内容涉及神话、传说、名人轶事、笑话等。这一项目将以《中国传统故事百篇》为基础,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故事推选,最终遴选出50个故事,制作50集内容。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萧放建议,这50个故事的选择,可以分为若干个主题,较为全面地反映中国人生活的多个方面。比如,精卫的不屈不挠,大禹的舍己为民,神农的敢为人先,鲁班的实践出真知,牛郎织女的人间真情,白居易的关心民瘼,包公的正直清廉,徐文长的才思敏捷。当前的影视制作,比较为人诟病的就是缺乏好创意、好本子,在中国煤矿文工团一级演员宋德全看来,经受过历史考验的传统名故事恰恰解决了这个“人人意中有,个个笔下无”的问题。
限于过去的技术条件,以往民间故事的保护和传承采用的是制作“标本”式的方法,把口耳相传的“讲”的故事,变成了“字”或“书”,这样的做法在视听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来看显然是不够的。正如李耀宗所说:“三分故事、七分视听,还是要在‘活化’上下功夫。故事拍摄出来不是只给儿童看的,要调动先进的影视手段把故事讲好。”白旭旻也表示,要通过民间故事的“演”“录”,还原民间故事的“视”“听”,形成一个传统+现代、文化+科技、学习+娱乐的高品质文化产品。
知名情景剧导演赵牛曾担任《中国民间故事演录工程》总导演,他尝试过多种方式来再现故事的内容,包括真人情景再现。“真人情景再现资金投入量非常大,我们后来采用了沙画的形式,其实也是费力不讨好,不如动画。”
从故事的特色来看,故事比较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没有过多的心理描写和景物描写,也没有大段对话和繁复的人物刻画,的确更适合动画,就像一些优秀的动画短片那样,把环境和人物的描写交给画面,把情节交给讲述人。据了解,该项目的故事讲述分为田野版和标准普通话版两个版本,前者由故事传承人根据标准文本和脚本进行二度创作,使用方言完成故事讲述;后者由电台、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专业演员根据标准文本进行故事讲述和表演。
对传统名故事的视听活化不啻一次艺术再创作的活动,无论是“视”还是“听”,都需要与当下的生活发生联系。与会者一致认为,只要不破坏“故事核”,制作者可以自由发挥,进行充分的渲染,而不是沦为朗诵故事。
现代化的跨媒体传播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这也让传统故事有新的生存空间和使用场景,比如电台、电视台、网站,而在当下,更重要的播放平台则是以手机为主要载体的移动互联网。宋德全说,现代的传播方式,决定了故事不会只在电台、电视台播出,他建议不妨剪辑出各种不同的版本,以适应不同的播放平台。“应该让受众能够很方便地通过手机可看可听,就像每晚十点的‘为你读诗’那样,我们能不能每周讲一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