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硕士十周年:培养人才,塑造名家
200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批准设置艺术硕士专业学位(Master of Fine Arts,简称MFA),旨在培养音乐、戏剧、戏曲、电影、广播电视、舞蹈、美术、艺术设计领域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2006年,国务院学位办审核批准的首批32所试点院校开始招生。
经过十年的发展,中国艺术硕士培养单位已从最初的32所增加到如今的202所,招生也从最初单一的全国联考、毕业获得单证的在职攻读方式,发展增加了全国统考、毕业获得双证的全日制学习方式。到2015年,全国MFA共招生约5万人,其中超过1.5万毕业生已获得艺术硕士专业学位,包括朱军、董卿、赵薇、陈好、刘孜在内的一大批MFA毕业生如今正活跃在艺术行业的各个领域。
时光荏苒,转瞬已值MFA设立十周年之际。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借此契机,于近日在中央音乐学院举办了“艺术硕士(MFA)专业学位设置和招生十周年纪念活动”发布会,宣布将组织各培养院校开展8个专业领域的系列展演展示、文集出版和研讨论坛活动,促进院校间进一步交流学习,并从回顾中总结十年历程的种种经验及问题,希冀MFA教育取得更长足深远的进步。
截至目前,本次纪念活动共计将展开210项活动,其中包括舞台展演、屏幕展映和各类展览126项,各种形式的论坛、研讨、讲座、大师班、工作坊42项,出版音像集、画册、作品集、论文集42项。展示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8个领域的艺术硕士十周年优秀作品汇报展示、个人专场系列音乐会、MFA获奖学生汇报音乐会;有经典歌剧演出、大型教学歌剧《文成公主》、南音新作《凤求凰》、大型舞剧《永远的马头琴》、音乐舞蹈史诗《西柏坡》展演;有经典话剧展演、原创舞蹈剧目展演、电影新人计划展、研究生长片作品展、以“美丽家园”为主题的美术与设计展、全国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指导教师优秀作品巡回展。还有更多的创意新形式,如以“体验营·沙龙”等形式做戏曲交流与传播、“戏研杯”原创戏曲剧本大赛、“戏剧·动漫”创意工作坊、新作视奏音乐会、作曲-表演-理论-应用研究生互动专场音乐会、艺术硕士情景教学现场表演专家点评。同时还将推出清华大学的“艺术硕士设计教育论坛”、北京大学的文献资料出版物《艺术硕士十周年院友文集》、北京电影学院的《我在现场——北京电影学院艺术硕士创作报告》等。
发布会上,曹意强、王伟、张会军、廖向红、何洁等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召集人针对MFA教育表达了各自的观点。在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院长曹意强看来,MFA的设立和发展对我国艺术学科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它不仅助推艺术学科提升成为独立的学科门类,更促使艺术学科研究生培养中的理论研究和创作表演专业根据自身规律进行了合理的厘清,推动了艺术学科研究生招生选拔制度和培养模式富有成效的改革。”同时他还指出,MFA教育并不意味着远离学术,而是要求学生将自己的学术思想融会于创作实践之中。
专攻设计学研究与教学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何洁坦言,设计是一门独特的艺术行当,“它既能满足人们的具体生活需求,又能在此基础上为人们带来审美的享受,是物质与精神的高度统一。”在他眼中,MFA教育的目标与设计学研究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要遵从教学与实践相长的理念,培养一批具有强大理论功底的实践人才,他们的理论要精深,同时又具有将之转化为艺术实践成果的能力。”
北京舞蹈学院副院长王伟则认为,MFA招生对象须具有艺术实践经历,培养过程突出专业特点,注重创作实践技能的提高,并兼顾艺术理论及内在素质的培养,回归了艺术教育的本源。“MFA教育不能仅满足于帮助学生解决创作问题和就业问题,更要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和担当。在我看来,MFA教育的核心价值是培养艺术人才,更是塑造艺术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