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戏剧散忆——话剧对抗战胜利的贡献
2015-10-13 12:47:22 | 原作者:编辑 | 来自:编辑 | 点击量:
摘要:中国话剧界从来具有两个光辉而实在的传统,一个是爱国传统,一个是进步传统。前者主要体现在反帝——特别是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上;后者则是大多数剧人都自觉接受我党的思想影响和工作指
中国话剧界从来具有两个光辉而实在的传统,一个是爱国传统,一个是进步传统。前者主要体现在反帝——特别是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上;后者则是大多数剧人都自觉接受我党的思想影响和工作指导。正是这样的传统,推动或者说引领着中国剧人在抗日战争期间义无反顾,艰苦奋斗,在话剧艺术上取得巨大成就,为抗战胜利作出贡献。
在纪念伟大的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我作为一个戏剧老兵,回想起我们年轻时在许多前辈率领下,积极参加抗战戏剧活动的种种情景,内心中仍然激盈着火热的爱国情怀。同时也就想到,现在的青年人,虽然可以从几种戏剧史书中得知一些抗战戏剧的概况,但我们仍然有责任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回忆当年情事,让青年人多有些感性的认知。
抗战八年,我都是在以重庆为中心的国统区大后方学习和从事话剧工作,现在也只能回忆这方面的事为主,兼及其他。重点是想说说抗战戏剧工作者对抗战胜利的贡献。
金山、张瑞芳首演郭沫若剧作《屈原》
(一)中国剧人抗日戏剧活动始于1931年
抗战戏剧一般是指1937年至1945年这8年,其实不止。1931年9月18日,日寇关东军在沈阳炮轰北大营,制造了“九一八事变”,开始侵占东三省。国民党采取不抵抗政策,但中国人民奋起反抗,上海的田汉前辈(那年他才33岁)很快写出了一个独幕剧《乱钟》,写东北大学生在听到炮声后,义愤填膺,敲打乱钟,号召同学去同日寇战斗。这个戏立即为许多剧社上演,紧接着1932年日寇又在上海制造了“一·二八事变”,更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愤怒。抗日剧本不断出现,如楼适夷的《S·O·S》,尤競(于伶)的《回声》,洪深的《走私》,凌鹤的《黑地狱》,田汉的《回春之曲》,章泯的《我们的故乡》等,都是当时经常演出的反日剧作。中国舞台上充满了抗日救亡的气氛。而这一时期中最突出的戏则是陈鲤庭的《放下你的鞭子》。
这个戏是街头剧,也可在舞台上演。写“九一八”后流亡关内的父女二人街头卖艺为生,女儿体弱无力没有演好,老父举鞭要打,路遇一个工人抱不平,喊了一声“放下你的鞭子!”由此引起父女控诉日寇在东北的暴行,被迫逃亡的悲惨生活。这个戏反映了内地老百姓很少知道的东北人民的苦难遭遇,真实感人,痛恨日寇的残暴侵略。在上海首演后很快流传全国,几乎没有一个剧团不演。最早上演的名演员王莹几年间就演了千场以上,一直演到外国。1936年张瑞芳、崔嵬在北平西郊为大中学生演出两场,每场观众都近万人。抗战后演出更多。在我印象中,这个戏很可能是中国话剧史上演出场数最多的一个戏,为抗战宣传作出了卓越贡献,是中国剧人的一个骄傲。1931年到1937年,是中国话剧发展提高的重要时段,而抗日救亡戏剧(或叫国防戏剧)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永远不能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