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时代 参与现实
2015-10-13 12:37:47 | 原作者:编辑 | 来自:编辑 | 点击量:
摘要:以新闻性见长的报告文学在当今的全媒体时代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许多作家纷纷停笔或转向有偿写作。在这样的现实氛围下,我们却欣喜地看到,河北的一批报告文学作家仍旧秉持
以新闻性见长的报告文学在当今的全媒体时代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许多作家纷纷停笔或转向有偿写作。在这样的现实氛围下,我们却欣喜地看到,河北的一批报告文学作家仍旧秉持自己的文学理想,辛勤采访,认真写作,不断有在全国文坛产生较大反响的优秀作品诞生。这,不能不令人感佩。
——河北报告文学创作扫描
报告文学在河北文学发展进程中占有突出的地位。经过多年来一批又一批作家前赴后继的努力,河北报告文学呈现出队伍可观、创作兴盛的可喜局面,河北省作协也在全国率先成立了专门的报告文学艺委会,团结凝聚了全省有创作实绩的基本作者队伍。
报告文学在河北有着深远的优良传统。早在1941年初,冀中区党政军主要负责同志考虑到要更好地反映敌后根据地冀中人民抗日斗争的伟大史实,向冀中文化界明确提出组织创作《冀中一日》的要求。根据吕正操在《冀中回忆录》中的描述:“到了5月27日这一天,能动笔的人都动笔写作,据统计,亲自动笔写稿者有十万人。不能动笔的请人代笔,许多不识字的老大爷、老大娘,也都热心参加了这一写作运动。各地送往‘冀中一日’编委会的稿件,要用麻袋装,大车拉。打起仗来,还得用大车拉着打游击。”尔后推出的四辑《冀中一日》,成为河北报告文学创作第一批重要的收获,也是中国报告文学发展史上反映敌后抗日根据地生活的一部标志性作品。
新中国成立后,河北女作家刘真创作的报告文学《西天取宝记》于1958年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1981年她又在《人民日报》发表报告文学《一片叶子》,以真挚的感情、细腻的文笔描写葛洲坝的建设者,获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
报告文学在河北拥有一个传承不断的流脉。到了九十年代以后,更是闪耀全国文坛。纵观河北报告文学创作,大致有以下一些突出的特点。
一、优良的报告文学生态
河北报告文学作者队伍构成比较合理。既有从事创作数十年的老作家,如徐光耀、梅洁、一合,也有年富力强、创作激情高涨的一批中青年作家,如李春雷、田静、程雪莉。既有长年主要从事报告文学这种独特文体创作的作家,如一合、王立新、李春雷,也有由主要从事其他体裁创作转向报告文学的作家,如从散文转向报告文学的梅洁、刘家科、雪小禅,从小说转向报告文学的徐光耀、关仁山。这些作家大多能够在报告文学园地坚持不懈,埋头创作,辛勤耕耘,持久发力,不断有新作推出。河北作协、河北省委宣传部等单位也在采取各种举措,鼓励和助推报告文学创作,由此造就了良好的文学生态。
从九十年代以来,河北报告文学创作呈现出遍地开花、繁荣发展的景象,相继有一合的《黑脸》、梅洁的《西部的倾诉》、李春雷的《宝山》和关仁山的《感天动地——从唐山到汶川》四部作品分获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第五届鲁迅文学奖。梅洁的《大江北去》、王立新的《曹妃甸》、李春雷的《木棉花开》等作品入围鲁迅文学奖终评备选篇目。梅洁的《创世纪情愫——来自中国西部女童教育的报告》、刘家科的《大爱无疆:林秀贞采访手记》、关仁山的《感天动地——从唐山到汶川》、李春雷的《山生》等作品分获第八届、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徐光耀的《昨夜西风凋碧树》、一合的《红与黑》、王立新的《要吃米找万里》、李春雷的《木棉花开》《朋友》等众多作品均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反响,许多作品入选各种报告文学选本,荣登报告文学年度排行榜,获得徐迟报告文学奖及其他重要奖项。河北报告文学在全国文学版图上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二、视野开阔,取材广泛
河北报告文学作家创作取材大多不囿于一省一地,而能够放眼全国,关注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和全局性话题。作家勇于走出河北,深入西部和全国各地,选材相当宽泛。因此,不少作品发表后都曾产生全国性的影响。
梅洁是一位视野开阔的报告文学作家。她的报告文学首先从本土故乡开始挖掘。作为自己的故乡,湖北郧阳、丹江口始终是她魂牵梦萦的地方。1993年,她在《十月》头条发表了报告文学《山苍苍,水茫茫——鄂西北论》,对丹江口水库建设和移民进行了冷静反思,一时间在十堰地区造成了“洛阳纸贵”的奇观,该作品获得了第五届“《十月》文学奖”。她2007年出版的《大江北去》和2012年推出的《汉水大移民》两部长篇报告文学,聚焦的都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移民工程。梅洁通过这些作品重新审视了50年来父老乡亲为了兴建丹江口水库实施南水北调工程而不断迁徙的生存困境、他们的付出与牺牲、他们受过的磨难和不公待遇,为他们呼吁、代他们发言。梅洁还较早关注西部女性生存状况。早在2000年,我在选编《2000年度中国最佳报告文学》时,就曾被她的作品《西部的倾诉》深深震动,那是一篇描述西部女童教育困境的报告文学,篇幅不长却很感人。在此基础上她又出版了《创世纪情愫》。
与梅洁不同,一合着重关注反腐败这一社会问题的报告文学创作,写出了以反腐先锋、纪委书记姜瑞峰为主人公的《黑脸》,被改编成12集电视连续剧后引发了全国性轰动效应。接着,他以落马的沈阳市长慕绥新作为主角,写出了一篇可读性和艺术性都很强的短篇报告文学《红与黑》。2013年,他与薛景辰合作,以“审计风暴在河北”为主题,创作了反映中国审计反腐内容的《红脸》。
王立新则长期着重关注重大题材,开掘历史和现实中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推出了反映当年安徽发出改革先声历史的《安徽大包干始末》《要吃米找万里》。进入新世纪,他又紧紧关注科学发展主题,创作了反映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区新典型的《曹妃甸》,描写国企大变革的《首钢大搬迁》。与此同时,他还写出了刻画新时期先进基层干部典型的《明星书记》。
李春雷作为后起之秀的代表,长期关注弘扬社会主流价值观和正能量题材的挖掘。他的创作既有反映现代化大型国企上海宝钢发展变革历程的《宝山》,也有亲临地震现场创作出来的表现灾难的短篇报告《夜宿棚花村》《索南的高原》;有描写组织系统先进典型王彦生事迹的《山生》,刻画新时期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郭明义的《幸福是什么》,讲述以身殉职报效祖国的歼十五总指挥罗阳事迹的《我的中国梦》,也有反映广东改革先行者任仲夷生平的《木棉花开》,描写残疾女孩自强故事的《摇着轮椅上北大》;有表现领袖与作家深厚情谊的《朋友——习近平与贾大山交往纪事》,也有表现新中国成立前夕历史的《赶考——西柏坡感思》。
三、立足本土,关注燕赵人文和区域发展变革
作为河北的报告文学作家,往往对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家园怀有深厚的感情。本土题材也常常成为他们笔下创作活的源泉。
一合2012年推出《果实》一书,描写的是河北农业大学果林专业9301班26位同学用十五年时间帮助一位病逝同学的父母的感人故事。作者用热情的笔墨,表现了燕赵侠义之风在当今的传承与光大。他的《黑脸》主人公是河北永年县纪委书记姜瑞峰,塑造了一位刚正不阿的反腐败斗士的典型。2015年初他又发表了《中国葫芦峪》,通过讲述年过花甲的企业家刘海涛投入上亿元,以愚公移山志,用几年时间将荒瘠山地改造成为万亩绿林的当代传奇,关注河北平山县营造绿水青山、再造美好家园的生动故事,为生态文明建设鼓与呼。
李春雷2013年推出《善行启示录》,创作的出发点是要反映河北省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的“善行河北”活动,但并不局囿于河北本土的人和事,而把善行上升到一个人做人的品行修养、个人的道德修炼层面来表现。他的《朋友》《赶考》都是从河北这片土地上挖掘出来的历史和往事,带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和燕赵风味。《摇着轮椅上北大》的主角是邯郸女孩郭晖,而《山生》的主人公则是邯郸市丛台区的组织部长王彦生。这两个人物都是李春雷出生和长期任职的邯郸市涌现出来的时代楷模。作者对本乡本土的人物无疑倾注了极大的创作热情,作品因此生动感人。
四、关注现实,传递时代正能量
报告文学作家是时代的书记员,是社会的良心。河北报告文学作家大多都有坚定的文学理想和信念,就是要用优秀的作品去塑造和锻铸读者的灵魂,要用生动感人的故事、形象可感的人物去感染人影响人。要借助自己的作品传递正能量,呼唤和激发一个民族的理想信念。他们更多地关注现实,关心生活中鲜活的人和事,以人为本,富于人文情怀,作品大多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及价值。
李春雷的一系列作品几乎都是正面反映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的报告文学。他特别擅长挖掘人物身上所具有的道德品质和精神力量。譬如,他描写郭明义先进事迹的《幸福是什么》,以探寻人生的意义、幸福的真谛作为立意和旨归,具有发聋振聩之功。他的《摇着轮椅上北大》以个人应如何直面苦难、苦难是人生的一所学校为主题,以一个高位截瘫女孩不屈不挠的奋斗历程,激励人们自信自强,发奋努力,具有很强的励志作用。王立新也注重从主旋律书写的角度来记述时代变迁,弘扬自强不息、不懈奋斗进取的伟大的民族精神。
与正面描写不同,有些作品更多地关注社会的焦点难点,时代的负面或者问题。
关仁山的《感天动地》,通过对历史惊人相似一幕和不同方面的描述,反映在唐山大地震与汶川大地震这两场巨大灾难面前我们国家和政府的勇敢作为和有效应对,表现了时代的进步。傅剑仁的《上访》关注的是社会的重大课题,但作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无疑是要深入探讨百姓为何上访、如何息访,是要解决社会问题的,因此,这是一部带着作者体温的关注国计民生、传递正能量的民生报告。一合的系列反腐败报告,其用意亦在于呼唤时代正能量,激励和弘扬正面的力量,树立起社会正气,鞭笞和反对歪风邪气。中篇报告文学《红与黑》生动描写了慕绥新如何从一个有抱负有作为的官员一步步腐败堕落下去的经过,揭示了官员腐败来自社会的、家庭的、个人的各方面原因。《红与黑》对腐败根源的挖掘相当全面、丰富和深入,同时也颇具代表性,因此能够唤起人们对腐败堕落的警醒与戒备。
回顾近年来河北报告文学,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河北报告文学作家群体始终自觉发扬燕赵古风,延续光大由《冀中一日》所开创的关注现实、贴近生活、为时代作歌、为民族铸魂的优良的现代文学传统,不断推出生动记录时代和深刻反映百姓心声的文学精品为全国报告文学创作树起了一道标杆。